養老金制度改革 誰在推卸對于國民福利的責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9日 14:14 中國經營報 | |||||||||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近日宣布,為與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相銜接,從2006年1月1日起,個人賬戶的規模統一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這一新聞在網絡上引起廣泛批評,人們普遍懷疑政府在推卸自己對于國民的福利責任。 其實,假如有關部門做好兩項工作,是可以避免這種懷疑的。
其一,相關調整的決策過程應當是民主的。應當建立什么樣的養老保障制度,個人繳費標準應當是多少,未來可以領取多少,這些都直接涉及到上億人未來生計,涉及到社會不同群體及代際的財富再分配,對此具有濃厚政治與倫理內涵的重大制度的調整,應當是慎重的,必須通過民主程序,讓民眾作出抉擇:是犧牲現在的收入保證未來的收入,還是現在就享受管他以后怎么樣? 而且,國家養老金制度帶有強制性質,個人繳費帶有納稅性質,同樣需要人民——通過他們的代表——來決定。 因此,只有人大通過法律的形式,才可以對涉及到養老金制度的重大問題進行調整和管理。目前僅通過行政部門的關門決策,就做出一項重大政策調整并要民眾來執行,顯然存在著程序上的瑕疵。這會讓本來可能造福于民眾的福利制度的正當性,遭受人們的質疑。 其二,有關部門只是說了,個人賬戶中個人繳費將減少,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卻沒有順便強調一句:從此以后,社會統籌支付將不再挪用個人賬戶。而這一疏忽,可能也正是令人疑懼之處。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養老金制度采用的是“現收現付”的模式。就是用養老基金收上來的錢付給現在的退休人員。1997年,政府開始進行養老金制度改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實行雙軌制,在繼續推行“現收現付”的同時,建立起個人退休賬戶。 理論上說,這是有利于民眾的。它把未來養老金領取數量與個人繳付對應起來,更為公平。然而,養老金管理制度卻仍延續舊體制,大多數地方在財務上實行混賬管理,允許統籌基金、個人賬戶基金相互調劑使用。這種調劑完全是單行道:個人退休賬戶里的錢被挪用,填補“現收現付”制度的窟窿。個人賬戶從此成為“空賬”,以每年1000多億元的規模增加,到2005年末將達到8000多億元。 照這樣下去,政府的養老保險制度未來可能出現嚴重的支付危機,上億人繳納了養老保險費,退休以后卻領不到養老金。為此,政府于2000年開始在東北進行社保改革的試點,明年開始將向全國推廣,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做實個人賬戶。 但在此之前,政府首先讓今天的人們為上一兩代人作出一項犧牲:劃入個人賬戶的錢由個人繳費的11%降低至少8%,那3個百分點劃入了社會統籌,用以填補原有“現收現付”養老金制度的支付缺口。對這種做法的正當性,人們可能會有疑問。這也是近些年來養老金制度改革過程中被不斷提出的問題:誰應當為舊制度的虧空買單?財政是否應當做點兒什么或者做得更多一些?寅吃卯糧,終究不是個辦法。那個大窟窿不補上,養老金管理機構就始終有挪用的沖動。 當然,對于現在繳納養老保險金的民眾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在做出了犧牲之后,個人賬戶的權益能否得到切實保障,自己的錢是否不再繼續被舊制度挪用?而如果沒有這種保障,新舊兩種制度只能兩敗俱傷。 未來養老金制度改革理應切合我國文化傳統,應當提高個人繳費劃入個人賬戶的比例,讓個人的義務與權利更明晰地對應起來。同時,在新舊兩種體制中,都可以考慮將個人賬戶改造為家庭賬戶,將全社會范圍內的代際轉移支付轉化為人們更容易理解、也更樂于接受家庭內部的互相扶持。北歐社會福利制度對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負面影響——如消解家庭、養成依賴國家的心理,當引以為戒。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