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吳敬璉為弱勢群體說話 最受網友追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7日 09:53 北京晨報 | |||||||||
張黎明 這幾天,人們對經濟學家立場的質疑(見本報上周系列報道),在北京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對普通大眾來說,對于經濟學家們的“布道授業”,如果不熟悉其立場,追求知識的過程往往會充滿風險。
在我們的常識里,經濟學家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是知識的守望者;而作為大量使用數學的學問,人們更愿意把經濟學家的話看成真理。其實不然,這一學問因人的立場不同往往結論各異,看官須防風險。 經濟學家群大致可劃出為官、為學、為商三類。為官者的路是學而優則仕,其觀點往往契合于政策,四平八穩。 為商者大多為效力于高盛、大摩、美林等外國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他們有良好的商業意識,受過嚴格的國外學術教育,其觀點很“生猛”,而其立場與效力的公司商業利益又密不可分,“關聯交易”的痕跡太重。 為學者就是學院派,他們與利益團體瓜葛較少,觀點通常大膽新鮮,堅守公共的道德觀,這類學者是公眾最信任的。不過,這類學者中要警惕有的人以學院派的身份去透支這種信用,比如,去年的“郎顧公案中”,有些“挺顧(雛軍)”的大學教授最后變成了顧的幫腔者,現在,顧雛軍一被抓,很多人就沉默不說話了。因此,這少數人的話是要打折扣的。 不過,最可信任的擔子仍然要壓在第三類學者身上,盡管他們掌握的數據可能不如為官、為商者充分,盡管他們還會為了個人名譽爭得面紅耳赤,但他們還是最有希望成為公眾代言人的群體。因為,他們比較能保持“獨立思考”的學術品格,只要學識信得過,其觀點的風險性是較低的。經濟學家里面的“大俠”往往出自他們中間。 從經濟學進入中國開始,它就是“顯學”。雖然香港教授丁學良不久前批評內地很多學者學術素養不高,但只要堅守俠風,再兼以嚴格的學術訓練,他們最容易成為公眾信任的經濟學家。 郎咸平、吳敬璉、易憲容在網絡調查時最受追捧,第一條就是做學者的守望,為弱勢群體說話。當然,需要提醒看官們的是,不能單純用道德標準來衡量一名經濟學家,俠風與功夫相濟才是通向優美的路徑。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