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喬:中國成為知識產權數量大國 突破200萬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7日 05:05 第一財經日報 | |||||||||
木喬 中國是世界知識產權大國嗎?這恐怕還是個讓我們底氣不足的問題。不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卻有另外的看法,11月2日他在武漢列舉一組數據說明,中國已成為“知識產權數量大國”:迄今專利申請總量突破200萬件;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商標注冊申請近387萬件;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和商標的年申請量居世界第一。
似乎是令人振奮的好狀況,但“數量”一詞還是讓人感慨。而幾乎在同時,國家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披露了另一組數據:中國有近200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很少,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不到10%,自主品牌建設嚴重滯后。 這兩個看似有些矛盾的信息,其實傳遞出耐人尋味的內容。自中央提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來,特別是五中全會強調要“著力自主創新”之后,全國正掀起一股大力提升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熱潮,華為、海信等創新型企業極為耀眼。這是值得稱道的巨大進步,畢竟我們在總結20多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清醒地意識到了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的緊迫性。 不過,熱情終究代替不了現實。中國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在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方面,當然有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但絕不能違背知識產權創新的客觀規律和現實條件。因此,“著力自主創新”,務必建立在對自己家底有客觀認識的前提下,對于進行自主創新可能遇到的難度和挑戰,我們更要心中有數。 回顧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從粗放到集約、從制造到創造的結構性轉變,從來就不輕松。而對中國來說,當前我們缺乏更多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品牌,并不能完全歸因于20多年來發展失誤太多。客觀地看,這應當是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的規律使然,而且在未來較長時間,我們恐怕還需要靠相對較大的資源投入,以確保經濟快速發展。 當然,中國有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余地,而且資源浪費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也的確難以長期持續。比如從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來看,中國相當于美國的十分之一,只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這就意味著,我們即使無法迅速達到發達國家的單位資源產出水平,但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縮小這種巨大差距還是有可能的,而這正是中國力推自主知識產權的空間和價值所在。 由此可能帶來的一個重大影響,則將直接波及已經蔚為壯觀的出口加工與貼牌生產。在改革開放初期,“三來一補”方式,曾給中國帶來堪稱革命性的產業布局,我們大量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中國制造”的產品和價格優勢,從而在國際競爭中勝出。 但改革開放走到今天,當中國GDP的外貿依存度達到70%時,就絕不能再滿足于20多年不變的“替他人作嫁衣裳”了。正如今年中歐紡織品貿易談判時,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談到的那個形象對比,中國出口9億件襯衫才能換來一架空客飛機的買賣,怎么看都多少有些悲壯,而且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要改變這種不對等現狀,中國唯有靠自主創新,即必須在自主知識產權上謀求重大突破。前一段時間,針對中國在汽車等行業要不要搞自主品牌,一些知名人士的意見頗為對立。實際上,這個問題根本不必討論,中國要真正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強國,唯一需要考慮的,只能是如何盡快搞好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保護和商業開發。 為此,中國不僅要“知識產權數量大國”,更要爭取早日成為知識產權一流強國。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繼續做大專利和商標等自主知識產權申請數量,同時更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一些關鍵技術、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創新產品和自主品牌建設等方面痛下工夫。 這其中,企業的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是一方面,政府尤其應當通過比較有效的政策刺激和制度安排,積極創造有利于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的良性市場環境和寬松社會氛圍,讓創新充滿中國。(作者E -m ail:ernesthe@hotm ail.com)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