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重商主義政策 政府要給企業對外投資自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5日 10:53 南方都市報 | |||||||||
今年幾樁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案,像聯想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海爾收購美泰,讓整個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雄心。只是結局并不理想,后兩樁交易都無果而終。這可能是一個具有強烈象征意義的結局。國內企業也開始反思,對于向外直接投資是否做好了準備? 官方的回答是:還沒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資司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目前中
有權威人士預計,未來5年,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將進入高速發展期。事實上,今年頭三個季度的對外直接投資就比去年同期激增138%。按照中國企業喜歡隨大流、趕熱鬧的“群羊”心理,隨后幾年,確實有可能出現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每年翻一番的壯觀景象。有人擔心放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口子,將會導致國民財富流失。其實,資本只有獲得利潤才有價值,而只有允許企業自由地到境外直接投資,擴大企業自由選擇的范圍,企業才有可能獲得更多利潤,這些利潤自然會變成國民財富。 事實上,中國企業即使出現對外直接投資大躍進,也遠遠不足以改變中國作為資本凈流入國的地位:盡管引來廣泛的眼球,但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仍然處于幼稚階段。統計表明,今年1到9月,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為51億美元,但同期全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432億美元,是前者的8倍多,而去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達到6000多億元,中國企業的那點投資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今年中國企業幾樁收購交易的遺憾結局表明,中國企業擴張的微觀條件似乎不夠成熟。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私人企業,其管理水平、競爭能力恐怕都不能同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企業、20世紀90年代的韓國企業對外大規模投資相提并論。企業文化能否適應外部的水土,能否適應國外的法律與監管環境,這些都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但以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和企業的學習能力,不難應付這些挑戰,就像日本、韓國企業成功應付了挑戰一樣。真正的難題恐怕仍然是政府能否變革觀念與體制。 長期以來,我國奉行的是重商主義政策,強調吸引外部投資,而限制本國資本對外直接投資,F在政府恐怕應當反思,這樣的限制是否嚴重侵害了企業的經營自由,是否阻礙了中國企業的發育成長,是否阻礙了中國改變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的局面? 當然,政府之所以奉勸企業不應盲目擴展,可能是希望企業控制風險,但企業的風險,企業自己最清楚。在目前階段,究竟哪些產業、企業走出去較為可取,政府恐怕未必了了,只能讓每家企業自己去嘗試。不管企業走出去的結局如何,只要是企業自己承擔風險,就不應當阻止企業進行這種具有制度創新價值的嘗試。只有通過企業在這方面前赴后繼的嘗試,從中國那些有潛質的企業中才有可能成長出一批真正的國際級玩家。 這樣的玩家很可能不是國有企業。在目前嚴格限制的體制下,對外直接投資的多是特定行業的國有企業。即使是私人企業,也只有在投資于政府圈定的關鍵、重點領域時,才能獲得政府的批準。這可能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遠不完善,一旦投資異國,監管更為乏力。國有企業天然不適合到境外進行風險較大的投資。至于政府試圖引導私人企業投資于政府認可的關鍵、重點領域,讓企業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則是給企業發展設置了一個障礙。 國外部分人之所以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企業近年的對外擴張,恐怕正與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由國有企業主導并接受政府引導有關系。給予所有企業以投資的自由,或可消除外部的疑慮。其實,政府又何必讓企業服從某個宏大戰略?從更為長遠的角度看,不管是哪類企業、哪家企業在海外發展壯大,都是中國經濟之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