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經濟學家是既得利益者 還需要什么樣的公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10:27 紅網 | |||||||||
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拋出“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的言論。此言一出,輿論嘩然,但被指責的國內經濟學家們卻少有反駁之聲。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丁學良的批評是不公正的。這也是國內主流經濟學界對丁學良言論難得的回應。(《北京晨報》11月7日) 李劍閣認為,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經濟學家參與并推動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全過程
確實,在20多年的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包括經濟學家在內的各方人士為推動中國經濟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點是不應當否認的。不過,在近些年的經濟改革中,尤其是醫療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和國企改革幾個領域,改革遭到了廣泛的質疑。眾所周知,醫療、教育、住房已無可爭議地成為壓在人們頭上的新“三座大山”,一個典型的說法是,“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瘋,醫改是要提前給你送終。”至于國企改革,“郎顧之爭”的結果如何,不是很清楚了嗎?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難道還可以說“教育改革、國企改革或是醫療改革不成功”是一個有欠公正的說法嗎? 經濟學家作為中國制度變遷的引導者和參與者,一直在依靠自己的聲譽、名望以及影響力,直接影響政策的選擇。上述領域改革政策的出臺,少不了他們的“獻計獻策”。因此,民眾對經濟學家的質疑和批評是非常正常的。《中國青年報》最近專題調查顯示,丁學良“不超過5個”的說法得到了83%的公眾支持,在選擇“你相信哪位主流經濟學家”時,公眾信任率超過10%的經濟學家僅兩人,名列第一的郎咸平還不是內地人士。經濟學家能無視這種民意說批評不公正嗎? 就在廣大民眾承擔改革“陣痛”的同時,經濟學家卻通過為利益集團代言牟取了豐厚的利益。如果改革過程中的失誤只是無心之失倒還罷了,可怕的是經濟學家的雙重身份,明著是政府的經濟顧問,暗地里卻受雇于某利益集團,在制定與利益集團相關的產業及公共政策時,將政策“天平”偏向自己的幕后老板,還引經據典地用經濟理論證明自己的正確。這樣的決策,必定損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肥了少數人。這樣的改革,必然是一個失敗接著一個失敗,而不會是所謂的“不斷完善的過程”。 據媒體披露,一些所謂一流經濟學家的年收入在百萬元至數百萬元,二流的經濟學家年收入也在60萬元左右。“主流經濟學家”作為既得利益者之一分子,還需要什么樣的公正呢?他們還可以在媒體上抱怨批評給他們帶來的壓力,那些在新“三座大山”下苦苦掙扎的弱勢群體,又向誰去抱怨,到哪去求得公正呢? (作者:莫林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