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稀缺 中國應選擇C模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02:34 第一財經日報 | |||||||||
訪談嘉賓: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研究咨詢專家諸大建 本報記者任紹敏 最多用兩份能源換四份GDP
《第一財經日報》:最近您在多次演講中談到C(China)模式,這個概念是您的創造嗎?您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提出這一發展模式的? 諸大建:A模式、B模式是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在《B模式》(2003年中文版)中提出來的。2003年底我在參加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研究時,讀到布朗的這本書。因為自從1998年寫了循環經濟文章以后,一直感到中國在減物質化方面需要有自己的模式,于是就在作報告和寫文章的一些場合提出了C模式這樣一個概念。這兩年來一直在這個方面進行思考和做細化工作。今年2月到8月,我在哈佛做訪問學者,遇到了萊斯特·布朗,和他聊了聊,更加感到C模式對中國未來10年到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是適宜的。覺得可以從理論(為什么)、戰略(是什么)以及領域和途徑(怎么做)三個方面,提出一些系統性的看法。 《第一財經日報》:您能否簡要闡述一下C模式的內涵? 諸大建:談C模式先要談A模式和B模式。這都是在考慮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資本的消耗問題。A模式是說在經濟發展時,物質消耗和環境壓力同比例上升,是共耦發展的情況;B模式是脫鉤發展的模式,即經濟增長的同時物質消耗和環境壓力下降,是一個喇叭口的形狀。以往中國經濟發展基本走的是A模式的道路,但限于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以及現有的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也不可能立即沿用布朗提倡的較高發展階段的B模式。 我認為C模式是與中國現階段發展相適應的資源生產率提高模式。在C模式中,中國的經濟仍保持既定目標的增長(即到2020年,在2000年基礎上人均GDP翻兩番的經濟目標),同時資源消耗和污染產生有一個先減速增長、然后再趨于穩定的過程。以能源為例,如果采用A模式,按照這幾年的情況起碼要用四份能源換四份GDP;B模式就是零增長的能源消耗,用一份能源換四份GDP;C模式是介于A模式和B模式之間的模式,要求最多用兩份能源換四份GDP。 新型城市化、產業化、現代化 《第一財經日報》:您說要實現土地、能源、水、原材料等的成倍節約,這是C模式的具體實踐路徑? 諸大建:C模式是一個總的戰略,要求在中國未來(到2020年)經濟增長四倍的同時,將主要的自然資源消耗控制在兩倍增長以內。實施的途徑有三個,一個是新型城市化,一個是新型產業化,一個是新型現代化。 新型城市化是要從城鄉空間中挖掘提高資源生產率的潛力。一方面,我國的城市化要立足于走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以及在空間上緊湊擴展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要注意發展兩類具有減物質化意義的生態聚集空間。一是要發展以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物質流能夠閉路循環的生態型產業園區,發展具有集中提供能源、水、材料以及污染處理能力的產業集群;二是要發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物質消耗和廢物排放為特征的生態型居住園區。 新型產業化是要從產業結構中挖掘提高資源生產率的潛力。首先,應該注意到以勞務或服務為導向的第三產業發展,是有利于減物質化的。其次,我們需要對高消耗、高排放的第二產業進行減物質化的改造和提升,在第二產業中提倡發展具有清潔生產、生態工業性質的行業和企業。此外,我們還應該大力發展對生產和消費后的廢棄物進行再加工利用的所謂“靜脈產業”,將原來的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轉化為經濟活動的動力。 新型現代化或者可持續消費是要從產品功能上挖掘提高資源生產率的潛力。一是要鼓勵生產和使用具有耐用性質的生活用品和城市設施。二是要鼓勵和使用具有共同享用性質的生活用品和城市設施。在城市公共領域對私人化用品的過多依賴是不利于城市經濟的減物質化的。 突破制度瓶頸 《第一財經日報》:目前實現C模式戰略目標的瓶頸在哪里? 諸大建:瓶頸在制度。現在大家對經濟目標講得很清楚,GDP每年增長多少有本賬,但是能源、土地、水等會增加多少,這筆賬從來沒人清楚地算過和講過。如果不清楚GDP增長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壓力,C模式的減物質化目標是無法實現的。不是說為了GDP增長,供給規模越大越好。可以倒過來看看,從總體的資源供給可能是多少,來考慮GDP怎樣的增速比較好。一切為GDP增長服務的思路該改一改了。 在減物質化方面,我們要理清三個思路:其一,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不是因為現在資源緊張了,能源缺少了,我們就來叫一叫,這不是一個臨時性的問題,而是個長期性的問題;其二,單個的節約行動是不解決問題的,要戰略地、系統地、整體地去思考中國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問題;其三,光考慮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可以承受的資源消耗的總體規模。例如,單個汽車物質消耗或者環境影響的減少,這是效率上的進步,但如果買汽車的人大幅度增加了,總體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壓力仍然是增加的。這就是我前面強調的,與GDP發展相應的總體物質規模要控制好。這三個方面是我們在操作過程中經常忽略的。 因此,我們除了技術創新之外,還需要體制創新,具體包括三種,一種是政府導向的,一種是市場導向的,一種是公眾參與的。政府主導的方式,主要采用命令、管制等形式,但這種管理方式很難控制面源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比如說,要政府盯住街上跑的每輛摩托車的資源環境影響,顯然非常困難。但如果通過油價或者燃油稅等,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這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市場機制。社會參與的體制,比如說對產品定下綠色標準并予明示,讓老百姓在購買行為中用鈔票來淘汰資源浪費和環境有害的產品。我們現在只看到政府通過命令、管制等手段等來推進循環經濟,這不可能將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成倍降下來,所以要政府、市場、社會三種力量共同起作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