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雙贏為時過早 紡織品博弈不可小進則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7日 02:13 第一財經日報 | |||||||||
程實 11月6日,就在中美第七輪紡織品談判結束后的第四天,中美兩國已就中國紡織品進口達成了一項臨時性協議。兩國貿易官員有望在下周簽署協議,而正式公告則可能在布什訪問中國期間推出,這項臨時性協議的有效期是2006年初至2008年末,將對美國進口的30類中國紡織品設立10%到17%的年度進口增幅限定。
如此突破性的進展顯然是中美紡織品博弈邁向雙贏的重要一步,但現在慶祝還為時過早。首先,在協定正式簽訂、公告正式推出之前,再可靠的消息來源也具有不容小視的潛在不確定性。其次,就算協定變成白紙黑字,這某種程度上也是美國從大局出發、顧及自身利益的一種選擇,因為有七類中國輸美紡織品的設限期將在今年12月31日到期,如果年底之前中美談判持續陷入僵局,那么美國將在明年年初面臨是否單方面設限的兩難抉擇,而且在11月19日和20日布什訪問中國之前在紡織品談判中達成共識也將給中美高層對話創造良好的市場氛圍。 更重要的是,對中國而言,這種通過政府談判謀求短期貿易折中的方式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應急策略,長期看,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根源并沒能得到有效抑制。因此,紡織品博弈不可“小進則安”,追根溯源,中國需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提高外貿企業的主動性,從根本上緩解貿易失衡帶來的外部壓力。 具體來看,作為微觀主體的貿易企業,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需要借助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實現生產的國際化,通過多元化發展降低貿易壁壘林立帶來的潛在風險。通過創立自主品牌、在國外投資辦廠的方式,中國外貿企業完全可以將制造車間從中國搬到其他國家,減輕“中國制造”堆積過多造成的貿易壓力。這種“以迂為直”的走出去戰略,不僅可以減少貿易壁壘的殺傷力,還能緩解簡單式耗能生產給中國帶來的生態問題,并使中國企業在利潤的國際分配中占據更為有利的上游位置。 作為宏觀主體的貿易行會組織,在信息高速流動的E時代,應借助國際化同業交流和同業談判的方式,在貿易博弈中發揮小而靈的優勢,成為政府經濟談判的有益補充和替代方式。貿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在國際市場同業間利益分配爭執中產生的,這種來源于具體行業的貿易摩擦,通過政府談判來尋求解決不僅會增加政府的工作負擔,還可能產生“小而化大”的潛在效應,并會對協議細節的有效達成帶來困難。此時,在信息上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會組織加強國際交流、協作和對話,在互信互諒的基礎上謀求利益分配的合理性、雙贏性、趨同性,將更有助于貿易潤滑度的增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