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為何難以告別舊的增長模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31日 11:48 北京日報 | |||||||||
最近這幾年,由大量耗用土地、資本和其他資源“經營城市”和興建重點企業以便“迎接重化工業時代”的投資熱潮引致的宏觀經濟波動,表明我們還是沒有脫離傳統的增長模式,沒有走出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我們自己的發展歷史和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都證明,按照傳統模式走這么一條老的道路是走不出來的。如果我們不能走出我們自己的、也就是黨中央所說的新型的工業化道路的話,我們很難平穩地實現我們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我們經濟社會發展中碰到很多的問題,都與這個基本問題有關。譬如,我們現在煤礦礦難頻發,我認真讀了很多報道和評論,上面講了很多道理,說思想有問題啦、缺乏科學發展觀啦;說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啦等等。但是有一個基本問題好像絕大多數報道和評論都沒有說到,就是增長模式的問題。我們現在采取了這樣一個增長模式,就是主要依靠大量的投資和資源消耗來維持經濟增長,在這樣一個增長模式、這樣一個工業化道路的條件之下,你說嚴格執法、把安全沒有達標的煤礦一起停下來,結果會是什么樣?煤要減產一半左右。我不是說我們不要嚴格執法,我是說光解決嚴格執法問題,如果我們的增長模式沒有改變,我們現在增長率會是多少呢?所以說,如果關于增長模式的基本問題不解決,那么我們日常碰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都解決不了。 1979年和1981年我們兩次調整了國民經濟結構,要點就是加強農業,加強輕工業和服務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正式提出要轉變增長方式是“九五”計劃,就是1996-2000年那個計劃。“十五”計劃沿著這個路線,強調要優化結構,要結構升級,但是我們從1979年以來所做的工作存在一個問題,強調的是改變結果,而沒有把主要的注意力去分析原因,去從根上解決這個問題。強調了轉變增長方式,要采用集約型的增長方式,強調要效率,提高效率支撐增長,但是怎么提高效率?為什么不能提高效率?對這個問題研究不夠,而事實上使得我們老要回到舊的增長模式上去。那種體制和政策的原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存在,所以想改變結果,但是因為沒有改變原因,結果也改變很慢或很少。那么有哪些舊的體制和政策遺產仍然在起作用呢?我把它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一是政府還保持著對一些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利。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們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謂市場經濟就是要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是這一點沒有到位。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因為金融改革滯后,銀行改革沒有到位,所以銀行的信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當地的黨政領導的影響,甚至直接由黨政領導決定。除此之外,這些年來有個新的重要資源是由政府在配置,這就是土地,從農民那里把屬于集體的土地收來,然后在各級政府手里由他們來決定配置。 第二是把GDP增長作為干部業績主要的標準。 第三是我們現在稅收的一半是生產型增值稅,中央地方七五、二五分成,這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的來源,而這個東西是跟產值直接掛在一起的。 第四個也很重要,非經濟學家大概不太注意。過去計劃經濟時為了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就是用行政辦法干預價格,價格不是由市場形成的,而是由行政決定的;行政決定有一個傾向,就是盡量壓低上游產品的價格,壓低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比如說勞動力工資盡量規定得很低,美其名曰因為好吸引投資;貸款是保持過去的低利率狀態,一碰到通貨膨脹實際利率就變成了負的,去年這一年,中央的要求是要壓縮投資,可是貸款的實際利率是零利率,零利率就意味著只要你有辦法借到錢,你根本就不用付代價的;土地,或者說過去不要錢,后來批租的時候,那是有很多優惠的,對大企業,對外來的企業,那是半買半送的。甚至有些地方搞得更厲害,其中的“幾通一平”由我負責,你進來,就是倒貼了;還有電價,電價是普遍偏低;石油制品的價格,我們和美國處于同一水平上,全世界的人都罵美國,美國因為燃油沒有什么稅,所以就浪費世界資源,我們是這么窮的一個國家,又是個貧油的國家,可是我們也是沒有燃油稅。有識之士包括汽車工業界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多少年,要鼓勵省油的、低排量的轎車,要限制高排量的車,要給油品加稅,但是為了支持我們汽車工業,燃油稅遲遲沒有做;還有一個外匯,外匯人民幣低估,其實對我們出口企業來說,它的成本大為降低了。 所有這四條決定了各級地方官員有一個自發的傾向,走回老的增長模式,就是用大量的投資大量的資源來支持那些價格高、產值大、稅收多的生產。加上我們第十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要調整結構、優化結構,在這樣一個制度環境政策環境下,人們就把調整理解為由政府來向什么方向調整,向發展那些產值高、稅收多的產業,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產業結構重型化的風潮,大致上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2003年變成了全國的風潮。 我們這個國家需要很快地把經濟做大,需要有高速度增長,但是路子一定要想好了。我們有很多很好的條件,但是也有不好的條件,那就是我們的資源是很緊缺的,所以在這個當口我們大家來關心這個問題,特別是要出點主意。這個呼聲現在已經很高了,就要轉變增長方式,要節約資源,要改善環境,但是怎么做?這需要大家從積極的方面想辦法,使中央這個要求能夠落實。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為作者在“科技金融創新發展高層論壇”上的演講的部分內容) 相關鏈接 “九五”以來關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論述 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九五”的“兩個轉變”并提說,“十五”的“主線”論,“十一五”的“加快”論,反映了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已逐步深化,也見證了解決問題的難度。下面是中央相關會議文件中關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論述。 1995年的認識和論述:“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是實現今后十五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所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處理好速度和效益的關系,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結構優化效益、規模經濟效益和科技進步效益。 2000年的認識和論述:“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我國已經進入必須通過結構調整才能促進經濟發展的階段。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要把調整產業結構與調整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結合起來。堅持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 2005年的認識和論述:“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