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增長率出人意料 中國經濟不是過山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3日 15:20 經濟觀察報 | |||||||||
劉樹成/文 2005年第1季度GDP增長率為9.4%。2005年第2季度GDP增長率為9.5%。2005年上半年GDP增長率為9.5%。這有點出人意料。一來,最近國內外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正在趨冷。而實際數據顯示,2005年第2季度GDP增長率不但沒有比第1季度下降,反而還比第1季度高出0.1個百分點。二來,中央宏觀調控調了一年多,經濟運行還這么平穩。從理性感覺上說
這涉及到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筆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是:中國經濟正按宏觀調控的預期目的運行。進一步具體地說,中國經濟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過熱和在適度增長區間(8%―10%)的上線區域運行(9.6%―9.9%),正在向適度增長區間的中線(9%左右)正常地、合理地回歸。這正是2003年下半年以來,到2005年上半年,中央實施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正在取得的預期效果。 中國經濟正在向適度增長區間的中線回歸,是不是像有專家所說的那樣,經濟周期的上升拐點(周期頂峰)已過,經濟已經處于周期的下行段,并像“過山車”一樣將飛速下滑呢?分析起來,這種判斷是對經濟周期的一種過于簡單的認識。 1. 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由“吃穿用”向“住行”升級所推動的。這一推動力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較長時期的。這一輪周期如果從2000年算起的話(該年GDP增長率為8%),到2004年,上升階段已歷時5年;如果從2002年算起的話(該年GDP增長率為8.3%),到2004年,上升階段已歷時3年。這與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往往只有1至2年相比,已屬延長了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從經濟周期一般理論來講(參見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在以10年左右為期的“中程周期”來考察時,其中可能包含2至3個“短程周期”,也就是說,其中可能包含不止1個上升拐點(周期頂峰),或者說在1個“短程周期”的頂峰過去之后,可能還會出現第2個、第3個“短程周期”的頂峰。所以,說“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拐點(周期頂峰)已過,經濟已經處于周期的下行段,并像‘過山車’一樣將飛速下滑”,未必就是如此。 2.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一些國家出現經濟周期平滑化、微波化的趨勢,我國經濟周期也出現了這種趨勢。各國所處情況雖有不同,但都與各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宏觀調控的不斷改善有關。所謂經濟周期的平滑化、微波化趨勢是指,經濟周期由過去那種起伏劇烈、峰谷落差極大的波動軌跡,向著起伏平緩、峰谷落差縮小的波動軌跡轉變。所以,一個經濟周期的上升拐點已過,并非接下來就像“過山車”一樣飛速下滑。在實現經濟周期的平滑化、微波化中,控制經濟周期的峰位,及時削峰,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環節。因為“大起大落”的要害是“大起”。2003年下半年以來的宏觀調控,與我國歷次宏觀調控相比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動手早、見效快,及時控制住了峰位。這有利于實現經濟周期的平滑化、微波化,有利于延長經濟周期的適度高位平穩運行。 3. 經濟由適度增長區間的上限區域向適度增長區間的中線回歸,是一種必要的調整。這種調整是一種清潔機制,是正常的清理過程,可以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和有效經營,同樣有利于延長經濟周期的適度高位平穩運行。企業應該學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應對經濟的波動。 4. 我國經濟在1997年至2000年間,在抵御亞洲金融危機和克服國內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保持了7%至8%的增長(GDP增長率分別為8.8%、7.8%、7.1%和8%),這與同期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相比,包括與我國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相比,已屬難得的平穩增長,根本不是有的同志所說的那樣“坐在了飛速下滑的‘過山車’上”。 因此,筆者認為,2005年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態勢并不意味著宏觀調控需要向著更加緊縮的方向加大力度,也不意味著宏觀調控要向擴張的方向施加力度。由于在已經實施的控速降溫的宏觀調控政策下,經濟正在向適度增長區間的中線回歸,而且這些調控政策的效應尚在進一步釋放、消化和吸收之中,所以,總體上說,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確定的“雙穩健”政策,即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應改變,而應繼續實行下去。也就是說,當前宏觀調控的總體政策取向,仍應實行松緊適度的中性政策,既不要變為緊縮性政策,也不要變為擴張性政策。 當然,在實行“松緊適度”的中性政策中,并不排除根據經濟形勢的具體變化或針對新出現的某些局部問題,而進行“略有從緊”或“略有從松”的適度微調。但這種微調也不宜頻繁。總的說,應保持宏觀調控基本政策的穩定。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