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潘岳為世界工廠下的新定義談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1日 13:57 中國青年報 | |||||||||
鄔鳳英 近年來,主要是靠著“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即“原料來自國外,產品銷往國外”的經濟模式,中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許多中國人也為此沾沾自喜。但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忽然發現,中國在這個模式中扮演的角色不過是“世界民工”而已,拿的是一點血汗錢。而環境污染,資源耗費的嚴重后果,卻都要由我們自己來承擔。日前,國家環保總局
潘岳的說法決不是無的放失,有數據為證:現在中國每天的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中國已經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每到用電高峰季節,就頻頻拉閘限電,而不少地區民眾想喝一口干凈的水而不可得,這些都讓國民感受到了切膚之痛。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收益如何呢?有學者作了這樣一番估算:外國投資商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而“貼牌生產”更甚,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最多拿到8%。 更糟糕的問題還在于,中國要擺脫目前的處境相當困難。用經濟學的術語說,中國實際上已經處于被“鎖定”的狀態,即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走上了依附型的發展道路。現在中國經濟對外國的核心技術、資金及市場的依賴,遠遠超過外國投資商對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依賴,這使得我們幾乎無法和他們討價,只能接受他們的不合理條件。中國自有品牌、技術的產品市場,又基本上被外國產品所擠占。而一旦外資出于追逐更高利潤等因素的考慮,將技術和資金轉到別處,則眼下“熱火朝天”的世界工廠,則立刻就會變成一個死寂的遍布污染物的廢棄工地,那時我們可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既然代價如此沉重,收益如此可憐,前景如此危險,那么為什么還有人會振振有辭地聲稱要繼續發揮“比較優勢”。不惜繼續為外國人“打二十年工”呢?現在看來,除了認識上誤區之外,還有一少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地方官員、為外資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的新一代買辦以及依附于國際資本的一部分“經濟學家”等,他們從這個結構當中,最大限度的獲得了好處:不僅獲得了有利于快速升遷的GDP數字,而且分得了留給中國的那一小部分利潤中的絕大部分,在消費水平上以大躍進的速度實現了和西方接軌,他們當然要樂此不疲了。 這樣的“發展道路”繼續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條,不僅當代人就會身受其害,我們也無法面對子孫后代的眼睛。那么如何才能解套呢?在我看來,僅僅按照別人制訂的“游戲規則”,靠自發的博弈遠遠不夠的,那只能在“被動鎖定”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在這個問題上,必須要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用迎頭趕上的方式跳出惡性循環的怪圈。像潘岳這樣敢于直面“世界工廠”的真相,并將其坦然地告訴人民,則不妨視作這次絕地求生努力的第一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