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房產市場重需建什么信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1日 08:55 中國經濟時報 | |||||||||
孫鳳忠 公眾對房產新政走向與市場動向的關注,已顯出疲態,這由圍繞著房價的爭論從政策出臺伊始時的“炸鍋”到這一陣子的空前寂靜即可窺見。然而,看到7月20日《第一財經日報》刊發的一則報道,相信我們還是有理由再打起精神“熱心關注一回”:建設部有關官員透露,近期將不再出臺房產市場的進一步調控政策,而將工作重點放在各項措施的落實上。而
因此聶認為,“當前至關重要的是讓市場重新建立信心”。而據說,這個商會還正在牽頭草擬一份主旨為“緩解目前房產市場頹勢”的萬言書,以“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建言”。 時下,“朝野上下”似乎形成了這樣一種大的“共識”:就是自6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七部委房市新政,已經促成了今年1到4月或1到5月的房價漲幅下跌,新政起到“實質性”作用或“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商品房的成交量萎縮,房市已經進入“冷冬”,“罪魁禍首”正是“旨在穩定房價”的房市新政策(新聞中說“伴隨著房價增幅回落,穩定房價的措施較大程度地影響了區域的商品房成交量”);而房子之所以賣不出去,是因為老百姓都在“持幣觀望”,造成“觀望”的根本原因在于百姓對新政策的“誤解”;因此,該緩解甚或挽救“市場頹勢”了。照這種理論,現在儼然到了“政府救市”或所謂“重建市場信心”的關鍵時刻。 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從中感覺到一種濃濃的搞笑意味?不可否認,新政的確取得一定成果,但想來決不是什么1到4月或1到5月的漲幅下跌,最大的“實效”或許正是自6月以來商品房成交量的萎縮(實際上還是間接的或意外收到的效果)。這么說,是基于這樣一種認知:成交量萎縮最根本的原因,決不在于“有著購房自住需求”的普通百姓之“觀望”,而在于高企的房價巋然不動、“穩定上漲”。百姓觀望時是不是“持幣”,不得而知,即使是,面對“高聳入云”的房價,其所持的“幣”并不足夠,恐怕才是根源。 經濟學上有一句堪稱經典的名言:“只有賣不掉的價格,沒有賣不掉的商品”。因此,也可以明確,房產市場若果如其言——“進入冷冬”,想來決不是調控政策實施的必然結果,而根本還是在于房價離譜到讓人無法承受的地步。倘若將成交量萎縮、房子賣不動的怨恨,發到調控政策身上,對新政而言,未免太冤了。 就著這位聶會長“重建市場信心”的高論,公眾勢必有一些問題想不明白。畢竟,聶會長所講的這個“市場”,概念實在太模糊了,究竟指的是什么?誰的信心需要重建?是指“抱定暴利不放手”的開發商、“有恃無恐”的投機者還是指“對住房望眼欲穿”的普通百姓呢?事實是,開發商的“信心”到現在為止,似乎還沒有動搖的跡象,就連被“套牢”而將房子“轉售為租”的投機客,其“信心”似乎也堅定得很。如此,當然也就都用不著“重新建立”了。剩下的恐怕只有市場外“觀望”(用“苦盼”一詞或許更準確)的普通百姓、自住房消費者之“信心”最為不足了。 他們對新政寄予厚望卻被指“誤解”,而對房價下調有所預期又被指為“不切實際的幻想”,那么,是要為他們“重建信心”嗎?可我卻感覺到,聶會長并不是這個意思。 說到底,“重建市場信心”也好,“緩解市場頹勢”也罷,只要明白一點,就已經足夠,這就是:當房產市場的繁榮依靠購房投機需求不再有效、不得不面對真實需求時,售賣者報出的價格與購買者愿意并且能夠承受的價格,二者能碰到一起實現均衡,交易才能成功,成交量才能上升。相信“市場頹勢”要緩解以及代表聶會長真實意思的“市場信心”要重建,舍此,亦無他途。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