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勇:應密切關注外商直接投資和外需變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8日 14:36 南方周末 | |||||||||
-外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量和局限條件。就來自美國與歐盟外需的此消彼長的可能情況來看,說中國經濟將掉頭向下還為時過早。 -發達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外需變化,是當今中國經濟最該關注的事情。
□高小勇 不談外需,無法了解中國經濟是否轉折 不管人們喜歡還是不喜歡,中國經濟界的一個共識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外需拉動的———2001年前后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變化可以證明。2001的前幾年,中國GDP增長率一直為通貨緊縮困擾:1998年為7.8%,1999年為7.1%,2000年為8%,2001年為7.3%。外需的貢獻在1998年-2001年這幾年呈下降趨勢,特別是2001年外需的貢獻呈現為負值。經濟增長完全靠內需拉動,但有代價。因為這個內需在相當程度上是由財政赤字形成的。1998年以來,國家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1998年-2001年,中央政府累計發行特別建設國債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 在2001的后三年,中國GDP增長率年年在9%以上,外需的拉動十分明顯。如果從出口的角度看外需,浙江省最有代表性,因為它的出口增長與全國相當。2001年,浙江出口是210億美元,2004年是580多億美元,增長了兩倍多。 因此,外需變化是中國經濟的重要變量和約束條件。現在有許多關于中國經濟是否面臨轉折的爭論,很少談及外需變化。其實,如果不了解外需變化,而爭論中國經濟增長是否面臨轉折就顯得有些不著邊際。 直接投資:外需變化的線索 發達國家外商直接投資的漲落,可能是解讀外需變化的一條不錯的線索。 美國是世界之胃,也是中國商品的最大市場,美國經濟如何,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量,故我們以美國為例。 2002年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從2001年的1310億美元大幅下滑77%,降至301億美元。同年,中國向美國出口一下扭轉疲態,暴漲了29%。也就是在這一年,外國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也上升了20%,達到530億美元。這一年,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居世界首位,第一次替換美國。 美國外商直接投資跌落,經濟走壞,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卻暴漲,外需突然增加,大大出乎當時大多數中外經濟學家的意料。他們當年都認為美國經濟好,就會增加進口,不好就會減少進口。甚至諾獎得主蒙代爾也這樣認為———在演講中,他提醒中國出口要警惕美國經濟走弱的影響。美國外商投資跌落與中國外需增加這種關系,大概被他們當做反常例外,沒有深究;當然,也不會有預言推測后來出現的外需浩蕩遷徙,中國出口連年30%以上的增長,以及外需暴漲帶來的中國生產要素的全面緊張。 中國商品如何成了吉芬商品 美國外商直接投資跌落與進口增加,并不是什么反常例外,完全符合需求定律。2002年,美國外商直接投資需求銳降成了美國人需求變化的重要變量。少了投資就少了就業,少了就業就少了收入,少了收入就有了購買的重新選擇,有了替代,少買貴的多買便宜的。中國生產便宜商品,就成了收入下降美國人的吉芬商品。就有了更多的美國消費者選擇。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1年1月至7月,美國商品和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為8260億美元,同比增長0.4%,近乎零增長。但2001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值為1022.8億美元,卻比上年增長2.2%。中國對美國貿易出口增長率高于美國貿易進口增長平均水平。正如美國商務部所說,美國經濟衰退使美國市場需求減少導致世界商品進入美國的整體水平下降。而中國對美國的商品出口不僅沒有下降,相反卻有一定程度的增長。這表明,收入下降的美國消費者對中國便宜商品需求的增加。 美國的外商直接投資變化,顯然可以作為我們預測推論外需變化的一個重要變量。 來自美國的需求會減少嗎 剛剛過去的6月,美元單邊走強,歐元再創13個月來的新低。事情恐怕不是像許多分析家認為的那樣,僅僅是投機資金拋售歐元所致。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美元,顯然跟6月美國的兩個指數變化有關:ISM制造業指數和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前者上升58.8%,后者是今年首次上升。而理解了美國兩個指數變化的含義,可能會幫助我們判斷,中國經濟增長是否面臨轉折。 如果把美國的外商直接投資變化,當做是中國經濟的重要變量——看中國經濟的一個角度,那么,你會發現局限正在轉變。 2004年,美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出現大幅增長,由上一年的300億美元猛增至1210億美元,重新恢復全球頭號吸收外資大國的地位。中國位列第二,為620億美元。 美國兩年之后再次超過中國,重新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意味著什么? 2002年,美國外商直接投資暴跌,后果是需求之水東流,美國有了更多的貿易赤字,中國有了更多的出口和就業。需求外流以及恐怖主義帶來的石油生產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美國的貿易赤字,與此同時,反恐還增加了美國的財政赤字。雙赤字導致美元暴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中國商品更顯便宜。中國也陷入需求遷徙的浮動之中,其中有增長的欣喜和驕傲,也面臨貨幣升值的壓力和經濟過熱的折磨。 但是,隨著伊拉克槍聲的逐漸稀疏,美元也逐漸減少了不確定性,又逐漸變得便宜起來。 變得便宜的美國,吸引了2004年投資的急劇增加。而投資增加,又讓目前美國人的就業和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帶來了一個更重要的變化,今年以來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第一次出現上升。這個變化是意味深長的。吉芬商品是人們收入增加需求減少的商品。美國人的收入增加了,對商品的價格的敏感不如以前,可能不會再刻意購買價格便宜的中國商品。 外需,歐盟替代美國? 美國是世界之胃,又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我們的確應該留意這只蝴蝶翅膀新的扇動。如今,美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重居世界首位,就業收入增加,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我們是不是應該警惕它可能導致對中國的外需在減弱呢?如果對這些變化予以警惕和注意,我們是不是會降低將來調控的成本?如果我們忽略了美國那只蝴蝶翅膀的又一次扇動,而這次扇動又不是帶來,而是卷走些需求,那后果可能就全是代價了。 國家信息中心今年發布的中國4月經濟景氣預警報告建議,需求結構上對外需的依賴程度偏大,國內需求擴張的勢頭不夠強勁,目前從政策上應該著力于改變內外需不平衡的狀況,適當抑制外需擴張的勢頭。試想,由于美國人投資和收入的增加而減少了對中國便宜商品的需求,還會有過熱需要我們注意嗎?如果美元隨著美國經濟一再走強,人民幣升值壓力自然也消解于無形了,美國議員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提案還需要我們費心應對嗎?因此我們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警惕外需變化上來。 現在的問題是:有沒有新的外需替代美國?如果沒有,我們可以判斷中國經濟面臨轉折,需要早做應對,不要重蹈“9·11”后外需大增而缺乏準備的覆轍,因為通縮比過熱更難應付,代價更大。 但情況似乎是,來自歐盟的外需有可能替代美國,最近兩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都在急劇增加,2003年增長50%,2004年增長37%。2004年,歐盟取代日本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歐雙邊貿易額1773億美元,增長33.6%。美國和日本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來自歐盟的外需,從經濟學上講,原因與“9·11”后的美國相似。流入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連續3年大幅下降,由2002年的3740億美元減至2004年的1690億美元。收入減少,便宜的中國商品又成了歐盟消費者眼中的吉芬商品。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來自歐盟的外需為何暴漲;在6月的紡織品談判中,為什么歐盟比美國好打交道。 外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量和約束條件。推論中國經濟增長,不能回避它。就來自美國與歐盟外需的此消彼長的可能情況來看,說中國經濟將掉頭向下還為時過早。但有些問題在逐漸消失,比如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等等。但這些問題已經不重要了。知識是為未來生產的,是關乎未來變化的預言知識。生產它需要知道當前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發達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外需變化,是當今中國經濟最該關注的事情。(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新制度改革研究所所長) -鏈接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一種需求彈性為負數的特殊商品,專指那些價格上漲而消費者對其需求量不減反增的商品。吉芬商品得以產生的前提條件有兩個:其一,這種商品是必需品;其二,不存在更廉價的替代選擇。 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一直是經濟學上沒有解決的難題,即使在美國學術界也一直存在爭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