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襲擊背后的金融邏輯 倫敦難避免資金大逃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7日 09:42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劉軍紅 倫敦地鐵發生連環爆炸后,各金融中心無一例外地聯想到2001年紐約金融中心的“9·11事件”。仔細想想,似乎恐怖襲擊更“青睞”于國際金融中心,“恐怖與金融”是否存在某種特定的邏輯?
“9·11”改變了資金流向 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國本土第一次遭受外來襲擊,更重創了國際金融中心紐約。之后的一周內,紐約市場全面停盤,即使這樣也未能擋住資金外逃。據當初的估計,“9·11事件”后的4個月內,僅沙特資本就撤離美國約240億美元,石油美元逃走近50億美元。 “9·11事件”后,中東資金的流向表現出了三種傾向。 第一是“對抗美國型大轉移”。也就是為了對抗美國的“反恐政策”,部分中東資金轉向美國的對立面市場。當初的主要去向就是歐洲市場。1999年歐元誕生,表現了直接挑戰美元的姿態,成為歐美矛盾的貨幣根源。雖然在“強勢美元”政策的壓制下,歐元誕生后便一路貶值,到2002年初歐元貶值近30%。但在中東資金的強勁推動下,到2003年底歐元反而升值約45%強。特別是圍繞伊拉克戰爭,歐元實力不斷擴張,不僅成為新興市場國家增儲的貨幣,且使世界貿易投資中的歐元份額快速提升,緊逼美元,使國際貨幣體系的力量結構初步形成了兩極對峙雛形。 第二是“追蹤安全資產型逃遁”。其主要方向是日本市場以及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市場。 第三是向中東的大回流。“9·11事件”后,大部分中東石油美元經歐洲銀行撤出美國市場后,全面回歸中東市場,表現了較強的“資金民族主義”大回歸的特點。截至2002年7月布什宣布“先發制人”打擊伊拉克之前,中東股市上揚近40%~60%。 “9·11事件”后的美國資金大離散,不但表現出短期資金快速撤離的傳統特點,更因美國本土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導致長期資本移動遠離美國的新特征。作為長期資金移動的典型,海外對美國的直接投資急劇減少。如2000年對美直接投資達1621億美元,2001年下降到316億美元,2002年進一步發展到凈流出982億美元,2003年依然流出398億美元。顯然,恐怖襲擊已對美國的資金移動造成了結構性影響。特別值得深思的是,一向以美國為主要投資對象的日本,對美直接投資一路下滑,2004年實際對美直接投資銳減60%,首次接近了對華投資水平。 倫敦能避免資金大逃亡嗎? 倫敦地鐵連環爆炸后,以下幾個因素決定了以倫敦為中心的資金移動也同樣難逃類似紐約的結構性變化。 第一,布萊爾不得不加強監控恐怖資金。作為布什政策的積極支持者,“9·11事件”后布萊爾僅僅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緊密配合了美國的反恐戰略,但是在監控恐怖資金問題上,卻留有私心,并未真正落實嚴格的監督體制。倫敦城直接遭受恐怖襲擊,必將促使布萊爾全面加強反恐力度,切斷恐怖資金來源,實施嚴格的監控恐怖資金措施。屆時,云集倫敦的民間資本將難得安穩,必將另尋新的棲息地。 第二,倫敦西區的恐慌心理難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撒切爾夫人領先美國搞起了金融自由化,實施全面的金融大改革,當時被譽為“金融大爆炸”。在金融大改革下,英國對世界金融機構開放市場,吸引全球著名金融機構入駐倫敦,“倫敦西區”成為世界的金融街,也被譽為金融領域的“溫布爾登”——外國選手的天地。但是此次地鐵大爆炸,恰恰發生在倫敦西區。追尋自由、對風險極度敏感的國際金融機構能否繼續在這里安營扎寨,已成為現實難題。 第三,倫敦的金融樞紐地位面臨考驗。作為世界金融中樞,倫敦具有悠久歷史,但是,倫敦的世界金融中樞地位在于世界資金的云集。在因特網日趨發達的時代,各國相繼建設、開通了24小時網絡金融交易業務,已開始對倫敦的金融中樞地位構成挑戰。恐怖襲擊必將進一步促進網絡化交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東京開始謀求與紐約、倫敦并列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形勢下,世界金融中心之間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吸引世界資金成為決勝市場間競爭的關鍵。 “9·11事件”后倫敦金融中樞地位快速上升的法寶,就在于倫敦吸引了中東以及新興市場國資金。如今,倫敦不再安全可靠,石油資金已開始向東京市場流動。尤其是,2004年世界對沖基金的可運用資金已超過1萬億美元,其呼風喚雨的能力大大增強,成為左右世界資金流向的重要力量。在恐怖襲擊不斷針對國際金融中心背景下,今后,世界資金何去何從,必將對世界資金移動結構產生深刻的影響。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