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只能扮演熱錢 民營企業家何時登堂入室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7日 09:32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賀軍 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已經超過“三分天下有其一”。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中國個體私營經濟占GDP的比重,目前已超過1/3強;民營經濟的就業人員達1.78億人,約占城鎮就業人員的70%。
然而,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在國內的地位,與他們的貢獻并不匹配。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在今年6月30日曾說過一句話,“民營經濟在發展歷程上還處于少年期”。這話讓人掂量。中國的民營經濟的發展從改革開放算起,發展了近30年還在少年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近期國內媒體對于顧雛軍問題的熱炒,再次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民營企業家在中國的地位和命運。盡管中國以法律和政策形式肯定了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重要性,但民營企業家群體仍未能真正“登堂入室”,在主流社會中發揮顯著的影響力。 如果對出了名的民營企業家進行簡單劃分,可以分出如下幾個群體:第一類是有官方背景的民營企業家,如張瑞敏、柳傳志、李東升等,其特點是有國企背景,企業發展受到政府大力支持,構筑了較強的政府關系。數量較少,也有人認為他們不能算民營企業家。第二類是完全來自于民間、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如劉永好、張宏偉、尹明善、南存輝、李書福等。他們是民營企業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草根階層一直拼搏上來,并獲得成功。第三類是翻了船的民營企業家,如德隆的唐氏兄弟、歐亞農業的楊斌,以及正身陷麻煩的顧雛軍等。他們因各種原因,在經歷過輝煌之后很快走向失敗。此外,還有大量不知名的民營企業家,數量最多,但受到的關注度較少。 除了第一類之外,其他幾類民營企業家,都還不能算是社會主流中的一個有影響力的群體。他們在商業上的成功,并不一定帶來話語權的增大。而那些“失敗者”,則更多地表現出“梟雄”性質,擅長鉆政策和市場的空子;很多人則因為玩得太大、太出格,而失去了對企業的控制,或者把自己給“玩”進去了。 這些民營企業家的起伏背后,絕不僅僅只是他們個人的際遇變化,實際上折射出了在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時期,民營經濟適應或參與轉型時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粗粗歸納,民營經濟面臨著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真正的國民待遇。眾所周知,在外資、國企和民營企業中,外資獲得的是超國民待遇,而民營企業的地位最低下、發展環境最差、獲得的是非國民待遇。民營企業大多是靠頑強的生存能力,在市場上爭得了發展空間。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民企的非國民待遇問題也逐漸暴露,民企的進一步發展,急需真正的國民待遇和公平競爭環境。 二是市場進一步開放。民營經濟這么多年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市場開放的過程。民營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在一些所謂的“競爭性領域”。相當多的重點領域,都在國企的控制之下。在民間的財富大量積累之后,民間資本需要投入新的領域,尤其是被國企所主導的投資回報率高的行業,比如原材料、能源、鋼鐵、汽車等行業。然而,目前國內對于民間資本的投資仍有不少限制,這些限制不一定表現在行政上的不許可,而是表現在宏觀調控、產業政策調整、關鍵領域的市場壟斷等多種形式。 現在有一個詞來形容民間資本的投資——“熱錢綜合癥”。但是,為何民間資本會成為“熱錢”?這還是與投資品不足、市場沒有放開有重大關系。如果不進一步開放市場,民間投資就只能扮演“熱錢”。 三是政府在觀念上的進一步轉變。這個問題看起來虛,實際上并非如此。在一個市場化的經濟體中,區分企業的所有制形式,基本上是一件可笑的事。國內已經沒有必要再對民營經濟另眼相看了,一定要出臺一些專門的政策來扶持他們,來進一步明確他們的合法地位,來開恩式地允許他們去發展什么。這都是在不公平環境下才有的表現,而其根源還是政府觀念上有問題,沒有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