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平:歷史是一個沉重的包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6日 15:14 經濟觀察報 | |||||||||
邵穎波 李洋是海南省今年高考的理科狀元,但因為被查出屬于移民考生而被海南省教育廳取消了報考重點大學的資格。報道特別提到他因此情緒低落而失蹤三天,更令人為他擔心。
何為移民考生,既是(一般規定為兩年內)新近從外地移民到本地,并且加入當地學校,參加高考的學生。外國人興許很難弄明白這有何不妥,但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卻無需任何解釋——因為各地錄取分數線不同,競爭程度不同,很多人為了更容易進入大學而進行移民。 中國是個很大的國家,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貧富程度,或者資源和人口的數量都存在極大差別,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即使換成世界上某一個很小的國家,也一樣存在這種情況,頂多程度不同而已。但現在,這種非常自然的情況似乎成了很多不平等、不公正現象的最主要原因。 比如,貧困地區的人們抱怨說,因為國家在財力投放方面向發達地區投放過多,加劇了這種不平等程度;自然資源豐富的省份也會時時發出怨言,認為國家因為整體經濟的籌劃而限制了他們將資源轉化為金錢,發達地區往往也需要承擔很多幫助貧困地區的任務,這些任務同樣來自政府的指令。 其實,問題出在處理這些自然情況的辦法上。 今天人們看到的種種不公平現象,都必須和三十多年的計劃經濟時代相聯系,因為這些現象即使不是因為計劃本身造成的,也是在那一個時代里被加重了的。李洋事件這樣的事情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歷史遺留問題是多么難以清除。 在諸多差別自然而然地存在的基礎上,理想的計劃經濟主義者認為可以通過人們在思想上的統一和共同的努力來改變。 在教育問題上,政府從一建立起就抱有非常美好的目標。對于邊疆地區、老革命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國家希望通過一些辦法使他們在受教育的機會上盡可能和一般地區平等起來,在財力不充裕的情況下,就只能以一些政策來補償,給那些地區的考生劃定一個相對比較低的分數線以增加他們入學的機會,就是這樣一種辦法。必須承認,這樣的政策不僅動機非常善良而且確實有效,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意義更大,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使他們沒有被拋棄的感覺。 可是,北京、上海、西安等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也存在考生分數線大大低于其它省份的情況。原因是好的大學都集中在這里,學校多、學生少,考生競爭強度就低,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高的分數線。 現在,經過二十五年的轉型努力,很多條件發生了變化。最明顯的是,人的流動性大大加強。對于大多數內地省份來說,千方百計避開本地最激烈的競爭而移民到在考試錄取方面受照顧的地方去,是一種很容易想到的辦法,只不過有這種能力的人并不是很多。 現在出現李洋這種情況,人們迫不得已再次陷入到關于社會公正的激烈討論中。但左思右想,聽來聽去,結果還是莫衷一是。 如果我們站在李洋報考的清華大學的角度上,最公平的辦法就是考試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一切歧視或者特別優待。這就是現在一部分人要求全國統一分數線的理由。但是,反對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進行反駁:如果統一分數,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全國的教育資源也統統平均起來呢,是不是可以把歷史上種種不平均政策的結果全都做一個完全的補償呢,如果不能的話,對于那些老少邊窮地區的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公平的。 如果站在移民考生的角度,享受國家憲法規定的遷居自由沒有任何過錯,不要說遷居本身可能有成千上萬種理由,即使為了高考而遷居,于情、于理甚至于法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在他們看來,各個受照顧的省份紛紛出臺地方性政策來限制外來考生本身就是完全不合道理的。不過,如果我們再換一個角度,聽聽那些本地學生的說法,同情心又會改變方向。因為如果允許移民考生自由參加考試而不受限制,那就等于搶奪了他們的權利和機會,而這些機會和權利原本就是國家為了公平才特別賦予他們的。如果機會被擠占的話,就更談不上公平了。 老百姓議論紛紛,專家學者們也說不清楚。盡管每一位參加討論的人都有自己的直覺,但爭執的結果卻是大家越來越糊涂。 于是,有不少人提出學習外國先進經驗,比如說國家組織基本考試,然后讓各個大學自主加試一些特別要求,自主招生,學生自主選擇,等等。很多不同的經驗在這種時候被集中介紹過來。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現成的經驗幾乎沒有一種可以大體順利地套用于現實情況。有人斷言,大學自主招生這件事,起碼不是最近十年之內可以考慮的。 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政府在計劃經濟時代下的很多出于善良動機的做法可能得到相反的結果,按計劃控制社會以期望它能按照理想的模式被改造,有可能人為控制得越厲害,事情會越亂套。 如果從法律和政策的嚴肅性來考慮,李洋個人在這次高考中的命運應該已有定局,他必須尊重海南省教育廳的規定,要么回到老家去,要么留在海南足夠長的時間后再參加一次考試。不過,他的情況也可能被按照特例來解決,如果這次討論所產生的輿論壓力能夠起到作用的話。但是,不管結局如何,公平的問題始終還會存在,一方面的意見得到了滿足,另外一部分人就會產生不滿。 所以,當我們現在談論起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談起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我們必須認識到,確實還有相當多無法解決的矛盾擺在面前,遺留的問題會越來越沉重。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一些看法,不做一些打破現有認識觀束縛的努力,我們將繼續糾纏在歷史所留下的盤根錯節、相互牽制的矛盾里。 對于教育領域存在的所謂不公平現象而言,我們更應該從社會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來對待。差別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廂情愿地安排一切,企圖人為地消滅這樣的差別,而是遵循這樣的客觀現實并解決問題。這看起來跟以往所做的努力一樣,出發點卻有天壤之別,最終結果也會不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