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海外并購成風的背后 中國進入跨國并購時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6日 11:49 南方都市報 | |||||||||
國內媒體近來紛紛關注海爾并購美國家電巨頭美泰公司,如果再追溯到聯想并購IBM的PC業務,似乎給我們這樣一個提示:中國進入跨國并購時代。這樣的判斷是否準確?而一個個海外并購個案的背后有怎樣更為深刻的含義呢? 毫無疑問,中國必將進入一個跨國并購的時代,而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是有著深刻的經濟背景的。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資源秉賦條件的逆轉。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財富增長很快,居民的儲蓄存款大量增長,企業積累的資金也高速增長,可以說中國已具備國內國外大量投資的資源條件。 另一方面,中國一直保持大量地引進外資,也就是說中國始終是一個資本凈輸入的國家。由于貿易和資本的“雙順差”,中國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7110億美元,同比增長51.1%。這樣的狀態必然造成外匯供需不平衡的狀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凸顯。面對人民幣升值壓力,有三種方式可以緩解:一是把進來的美元花出去;二是把國內需求降下來;三是調整匯率。目前政府主要是采取第一和第二種方法的結合來應付升值壓力。其中通過購買國外原材料、對外投資、跨國并購等方式將美元花出去是合理選擇。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長期保持“雙順差”,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長期保持資本凈流入。隨著中國企業的資本、資金越來越多,資本、存款、外匯比較富裕,由資本凈流入向資本凈輸出轉化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很多國家例如日本、韓國都經歷了同樣的過程。 其實,在國內的發達地區,早已經進入到了資本的凈輸出階段,例如溫州炒房團、炒煤團的出現就是證明。某些地方的資本過剩,可以選擇向中國的西部、東北等地輸出,當然也可以向資本收益率比較高的發達國家輸出。 資本凈輸出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到國外投資,也可以是通過并購達到企業發展的目的?紤]到上述背景,我們可以想象,中國的跨國并購將是一個戰略階段的行為,而不是一個短期的偶然為之的行為。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很多企業已經成長到相當的規模,要繼續發展,提高競爭力,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優勢和市場環境將成為下一階段企業發展的核心目標。只有如此,企業才能擁有最強大的國際競爭力。當然,企業并購的具體目的可能不盡相同,比方說聯想并購IBM的PC業務,是為了迅速實現聯想品牌的國際化,而在購買現代電子部門的案例中,收購的目標是技術。 盡管中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本輸出,但就目前中國的整體環境來看,還存在很多局限之處。 首先,中國企業進行國際并購對國內的金融、證券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良好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的服務,才能降低國內企業的國際并購的交易成本,而國內的金融和證券企業目前的狀況實在太差了,所以只能靠跨國公司的服務,錢給人家賺了,效率還要打個折扣。此外,中國企業國際并購的政務成本同樣高昂。就目前來說,一個并購想法產生后,向有關部門報批,獲得批準后融資,之后再報審批,政府審批環節冗雜,效率很低。國際化的運作需要成熟的管理制度、良好的金融證券環境,而過多的政府管制以及低效率的金融證券服務可能會使很多有競爭力的企業喪失良機。 其次,中國的很多企業都具有先天的不足,尤其是國有企業,在國內時監管上就存在很多不力的地方,到國際市場運作之后如何監管,會不會成本更高?是一個非,F實的問題。以中航油事件為例,一定要避免“走出去”成為“流出去”的發生。 此外,中國的國有企業進行國際并購,通常是利用國內市場的壟斷資源來進行的,往往財大氣粗,出手闊綽。但是,每一項投資都有風險,一旦并購失敗誰來埋單?恐怕最終還是國內民眾。但普通民眾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立場,也沒有人重視他們的意見。因此,對于利用國內壟斷資源進行國際并購的企業,最好能建立更加健全的制度。在目前的情況下,有關部門一定要對并購的前景、獲益性做出明確的評估,避免過度冒險。因為這不僅僅是企業的個體行為,更是關系到國民福利的大事! (作者系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 新浪財經注:本文言論僅代表作者觀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