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中國出口高增長暗藏利潤離岸 拉美現象可能重演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4日 13:57 《中國市場》

  文/吳越人

  “Wanda無線鼠標是羅技最暢銷的產品之一,在美國的售價大約為40美元。在這一價格中,羅技拿8美元,分銷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進入Wanda零部件供應商的腰包。負責營銷的公司在加州弗里蒙特,這里450名員工的薪水加在一起比蘇州裝配廠4000名中國工人的薪水總和還要高出很多。中國從每只鼠標中僅能拿到3美元,工人工資、電力、交通和
其他經常開支全都包括在這3美元里……”

  美國《華爾街日報》這段報道,再形象不過地提示了外商在華投資的另一面,其特征便是利潤的離岸化。

  出口高增長的背后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口持續高速增長,1978至2004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54.9倍,年均增長16.74%,遠遠超過同期GDP年均增長幅度。中國對外出口增長是有目共睹的,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只不過是外資企業的出口增長。如2004年,天津的314家外資企業出口總量為99.4億美元,占天津出口總量的99.1%。而103家內資出口企業總計出口234萬美元,占有量不到0.2%。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喬治-吉爾博伊認為:“中國的高科技和工業產品的出口是由外國公司而不是中國企業在主導。中國企業嚴重依賴從美國和其他工業發達國家進口的設計、關鍵性元件以及生產設備等。中國企業幾乎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廣它們進口的技術,從而使得它們不可能迅速成為全球工業中的有力競爭者。”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國家對外開放市場,國際壟斷資本高度控制受資國的經濟,并形成大量的利潤轉移。國際壟斷資本把大量利潤帶回母國,導致受資國經濟剩余所剩無幾,從而出現受資國“增長而不發展”的怪現象,這便是“拉美現象”。

  誰能保證,拉美現象不會在中國重演?

  只剩下土地和勞力?

  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但是中國并沒有與之相應地出現有全球性影響的大型制造企業。這種發展是令人擔心的。出口導向型和外資拉動型經濟增長可能使中國的國民經濟結構套牢在低端產業陷阱之中。并且,外資企業利用技術壟斷和技術壁壘對本土企業產生擠出效應,本土企業對外資企業的依賴性又帶來替代效應。

  中國某些地區的經濟實際上正處于一種“拉美化”的危險之中。投資于中國的跨國公司一端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另一端擁有銷售渠道,只將中間一段低增值的加工環節轉移至中國進行,中國逐步被逼迫到了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技術產業邊緣。

  有人這樣概括在中國的外國投資商:他們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中國的資本只能拿30%的利潤。而對OEM這種“貼牌生產”,有專家估計,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最多拿到8%。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允許另外一種外國直接投資模式出現:即從中外合資轉向外國獨資。現在,外商獨資企業占在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65%,而且它們主導了中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與合資企業相比,獨資企業更不愿意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而且獨資企業也沒有像外資企業那樣受合同約束而必須與中國合作者分享技術。為了占據中國市場的更大份額,它們極力對自己的技術保密。

  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比美國、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國要低一倍,甚至比印度都低。沿海地區很多地方的財政稅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民工工資近十年卻沒有多少變化,這樣的發展狀況是不正常的,它會制約國內經濟的長期發展。

  而一旦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那么除了土地和工人,中國還能剩下什么?還靠什么發展?

  外資不是萬能的

  就目前而言,外資是拉動中國GDP高速成長、提高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當跨國公司在最優惠開放政策吸引下大舉進入我國壟斷性領域的同時,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仍然被捆著手腳,得不到應有的“國民待遇”。這樣的“不平等”競爭如果再持續10年20年,豈不就重蹈了拉美國家的覆轍?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資金短缺的狀況就已經得到了根本改變,而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并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在他們把大量利潤匯到國外的同時,先進的核心技術并沒有留給我們,比如中國汽車工業合資二十年,一款高技術含量的車也沒有開發出來,滿街跑的都是“貼牌車”。實踐證明,以“市場換技術”的開放模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外資大量進入,還逐漸形成了對中國社會資產的擁有和控制。由中國并購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國產業地圖》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的三資企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更為嚴重的是,除工業領域外,外資對我國流通渠道的控制也呈加速趨勢。流通渠道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它控制著市場,決定著生產,影響著金融。近年來,外資流通企業在中國發展迅速。從發展趨勢上看,外國零售企業已經從進入期轉向全面、快速的擴張期,無論是實際開店數目,還是計劃開店數目都大大快于中國商業流通企業,并且單店規模也遠大于中國企業。在流通渠道中占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擁有絕對優勢。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而高端市場已經失守。隨著外資從高端市場向下延伸,民族零售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  

  流通渠道的喪失必然導致對產業控制權的喪失。特別是以大型現代流通企業為依托的商業資本,對上游工業進行資本滲透和控制,形成了以需求為導向的產業鏈。可以說,誰掌握了流通渠道,誰就掌握了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占據我國流通產業的主導地位,控制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只有降低對于外國資本的依賴比重,建立以“內源型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才能使國家與民族經濟長足發展,也才能防范可能發生的經濟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拉美化憂思錄:

  中國企業領袖“拉美化之憂”

  拉美現象會否出現在蘇南廣東等地

  廣東外向型經濟模式籠罩拉美化疑云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拉美現象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