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啤酒甲醛風波拷問媒體專業精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4日 09:42 南方日報 | |||||||||||
財富時評 鄧紅輝 今年以來,食品安全事件不絕于耳。先是有蘇丹紅風波、牙膏致癌風波,最近又有“早產奶”事件和啤酒“甲醛”風波。這些事件真真假假,但都對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沖擊
“甲醛風波”目前還在發展,孰是孰非尚未水落石出,但有一點是為越來越多的人達成共識的:部分媒體在還沒有完全弄清真相之時就匆匆拋出“95%的國產啤酒可能含有致癌物質”的說法,不夠嚴肅認真,有炒作之嫌。 與幾個月前被證明報道不實的“致癌牙膏”風波一樣,媒體在“甲醛風波”中,扮演了可疑的角色。但這絕非事情的全部,縱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我們發現:近大半年來,隨著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和信息全球流動速率的加快,中國食品市場的大環境已經發生巨變。面對這種巨變,食品企業、食品安全的監管者和媒體,這3個食品安全博弈游戲的參與者,不同程度地暴露了自己的不成熟。 食品企業的不成熟在于它們中的部分成員沒有敏銳地捕捉到中國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大大增強、信息渠道大大拓寬所帶來的重大變化,仍以舊模式處理各類食品安全事件,對消費者的權益維護不夠、對消費者的知情權尊重不夠,出了問題時有的態度傲慢,有的以“行規”、“無標準可依”等搪塞敷衍,這些做法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結果引發了品牌危機乃至行業危機。 最引人矚目的是,在今年連串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中,一大批久負盛名的外資品牌“跌下神壇”,并頻遭輿論質疑,其高品質和對社會負責的整體品牌形象轟然坍蹋。“部分跨國企業之所以犯下如此錯誤,在于它們過去一直假定中國消費者眼界不夠,對產品的要求相對較低,維權意識較弱,但在今年的一系列事件發生后,當他們發生事情已經全然不一樣時,錯誤已經難以挽回了。”有專家如此分析部分外資品牌今年在中國市場的“失陷”。 對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監管者來說,他們的不成熟體現在食品法規體系建設滯后和行業標準落后乃至缺失這兩點上。市場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落后的監管體系,既不利于保護中國消費者的權益,也不利于中國企業的成長。在低標準的監管之下過慣舒服日子的中國企業,一旦走出國門,碰上由一系列嚴苛標準構筑的非貿易壁壘,很難期望他們能夠勝利地攻城拔寨。 中國食品業生態的巨變,除了得益于消費者的理性、成熟之外,媒體輿論監督功不可沒。但也存在問題:先是今年4月份根據英國一家不入流的小報的報道狂炒“高露潔牙膏可能致癌”,搞得人心惶惶,結果證明這一報道只是斷章取義。報道被更正了,但相關企業在銷售上遭遇了“滑鐵盧”。本月曝出的“甲醇風波”也由媒體炒作引發,目前雖未有定論,但媒體最早使用的激烈言辭顯然是太過了。媒體浮躁一下不打緊,國產啤酒在日、韓卻遭回收檢測之波折。面對這兩起媒體炒作引發的風波,新聞界有識之士已經開始反思:對人命關天且專業性強的食品、藥品等領域的報道,不認真求證,一味追求轟動效應,這是媒體不成熟、新聞專業精神不夠的表現,這樣做損人不利己。媒體需要基于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自我約束,一個不能自我約束的媒體,很有可能淪為一種無助于公眾知情權的擺設,無助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