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食品監管交叉感染成為一筆費解的糊涂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4日 09:10 人民日報《華南新聞》 | |||||||||
畢舸 繼某些中國國內媒體報道國產啤酒含有甲醛成份后,韓日兩國對此做出“強烈反應”:韓國全國緊急收回中國啤酒,日本衛生部也提出對從中國進口的啤酒進行調查。 這一局面似曾相識,只不過在“蘇丹紅一號”事件、“特富龍”事件中,是國外媒體
保衛食品安全是人類永恒的命題,而讓一種食品永遠不出現任何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人類所能做到的,是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內知曉食品中出現的問題,并且有足夠的應急措施。突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當食品安全問題的危害性暴露在我們眼皮底下時,我們卻束手無策。 成為常態的食品安全問題,慢慢地滲透入我們的平常生活,我們其實也知道,但又能怎么樣呢?有關部門調查過,我國38%的農產品有害物殘留量超過國家規定標準,部分地區這個比例高達80%;假冒偽劣產品時時出現,百姓已經心驚肉跳;由于生物鏈交叉感染,致病因素幾乎殘留在我們所有的食物中…… 企業的良心有時并不可靠,市場經濟也無所謂好壞,它的本質就是追逐利潤最大化,而監督這種市場本性是否越過公共利益邊界的職責,必須依靠政府來完成。而這些年層出不窮的“疑似”食品安全事件,許多在結尾處還是一筆糊涂賬,證明了政府食品監管存在缺陷,歸納起來,可以稱之為三類“交叉感染”。 第一類“交叉感染”是食品安全體系中“角色不清”,職能部門既制定和解釋法規、標準,又行使執法職能,“裁判”與“球員”混為一體往往導致“裁判”也當不好,球也踢不好,容易滋生腐敗,食品安全難以真正實現。 第二類“交叉感染”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權限不清”。衛生部、農業部、環保總局、糧食總局、質檢總局、工商總局都是“婆婆”,都有自己指定的“家法”,那么多“家法”加起來,既有重疊的,也有疏漏的,重疊處你爭我搶,浪費執法資源;疏漏處大家袖手旁觀,任憑民眾為此承擔更多的風險。 還有一類“交叉感染”就是不同安全等級的食品“定義不清”,標準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增加了消費者識別食品安全等級的難度和市場的不透明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成立是應勢而生,但它并不能也無權解決其它部門的“交叉執法”難題。因此,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建立一個跨部委的全國食品(含農產品)安全委員會,對所有食品實施“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其實,另外專設一個全國食品(含農產品)安全委員會也好,由多個部門聯合進行食品管理也好,最終的落腳點都在于法規執行的嚴格程度。今年“兩會”期間,很多人大代表都說食品安全的破壞者違法成本太低,不加大懲罰力度不足以遏止。其實,某些職能部門執法不力的受罰成本也很低。無論有關部門殫精竭慮地出臺多少食品安全法規、成立多高規格的專項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最終執行者的行動決定了這張食品安全保護網的完善程度。制度往往是容易借鑒、學習與創新的,難點在于如何確保制度不被虛置。制度的變革是為了促進更高效率的行動,食品安全需要一套對市場也對行政管理進行全面監督的制度。制度是人設計出來的,也需要人在實踐中發現它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如果每次食品安全事件爆發,職能部門只知道沉默,或者忙不迭地“辟謠”,那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助紂為虐。 《華南新聞》 (2005年07月14日 第二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