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宜積極主動參與石油投機交易 與美博弈油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1日 12:16 《經濟》雜志 | |||||||||
爭奪定價權,參與石油投機交易,不應因中航油事件而因噎廢食 文/王中流 今年3月份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新高。3月31日,高盛公司分析師在一份廣泛散發的投資研究報告中指出,原油市場可能已進入“超級上漲”期的初級階段,油價可能會走高
對中國來說,這是個一致認可的嚴峻挑戰。分析預測,未來10年內,原油供給將有40%左右依賴進口。持續的高油價將直接推動中國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用于石油的外匯支付增多,影響國際收支平衡。 一般來說,在國際市場上可以運用期貨等工具來規避價格風險,但這又不由令人想起2004年國際油價持續暴漲下,中航油石油期貨合約爆倉事件,導致5.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國有資產損失慘重。 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相反我們需要更為積極主動、更有創造性地運用一些技術手段來保證我們的利益。 爭奪定價權 我國的石油進口很大部分都被動地參照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等原油合約價格。這是非常致命的。 其實,從世界原油供應的總體形勢來看,原油供求關系總體上始終維持著供求平衡的格局,甚至供給略微大于需求,并不存在嚴重的石油短缺問題。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成因除國際政治形勢及宏觀經濟發展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國際資本集團的交易行為所致。 除現貨商外,主要的國際資本集團,例如高盛、摩根斯坦利、法國興業銀行等都有強大的能源投資部門參與石油期貨市場。以對沖基金為代表的國際壟斷資本已經取代政治、戰爭、經濟增長、各國限產等因素,成為主導全球石油價格的主導力量。 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近期公布的原油期貨持倉報告顯示,對沖基金的交易量現在已占到世界石油市場的60%以上,所持有的原油期貨總頭寸,最高時達32.9%,最低也有24.5%,因此它們的任何動作都會導致市場的劇烈波動。 這種被動直接導致了石油價格的“亞洲升水”問題。據有關專家統計,從1993~2001 年,沙特輕質原油銷往東北亞地區的價格比銷往歐洲的價格平均每桶高1美元,與銷往美國市場的價差有時高達每桶3美元,這種現象在國際上叫“亞洲升水”(Asia Premium)。按2003年我國進口原油 9112 萬噸計算,僅此一項就增加進口成本7 億~15 億美元。 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亞洲地區目前沒有成功的原油期貨市場,只有現貨市場,因此原油價格不能通過期貨市場公開透明的競價機制形成。而中東銷往歐洲的原油與英國國際石油交易所的布倫特油價聯動,銷往美國的原油與紐約商品交易所的西得克薩斯油價聯動;而銷往亞洲的原油采用新加坡普氏價格,因為普氏價格是一個現貨價格,較易被操縱,導致中東銷往東北亞地區的原油價格普遍偏高。 從短期來看,利用期貨交易鎖定油價成本,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價格定價過程,盡力消除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是提高我國國際石油定價能力的當務之急。 目前,國內只有26家企業獲得境外期貨業務資格。而眾多中小企業尚不能利用期貨市場進行油品套期保值交易,只能被動接受油價波動。 2004年8月25日,燃料油期貨合約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盤上市,我國終于在國際油市上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從燃料油期貨上市以來表現看,總體上與國際走勢一致,聯動特征明顯,短期波動上并不盲目跟隨國際油價走勢,已經開始反映國內油市現貨供需情況,總體水平價格低于新加坡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由“依賴”轉變為“影響”。 由于我國石油消耗量居全球第二位,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完全有條件和能力形成一個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價格。 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國石油期貨市場交易品種還單一,交易量較小,國際影響力較弱,還不能夠滿足增加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定價中的權重。 參與石油投機 盡管去年發生了中航油兵敗獅城的事件,但是對于那些在海外石油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業務的大型國企來說,除了運用保值業務規避油價劇烈波動的風險外,還應該適當參與國際石油期貨的投機交易。 石油投機交易雖然風險巨大,但是如果操作專業得當,控險制度健全,獲利機會頗多,對于一個以獲利為最高目標的市場主體來說,參與投機交易就是一個最優選擇,這也是海外企業參與金融衍生品交易屢禁不止的原因,正所謂治水宜疏不宜堵。而且參與石油投機交易有利于發揮我國國有壟斷企業資本實力雄厚的優勢,在國際市場中增強石油定價發言權。 中航油事件的本質原因不在于從事了投機交易,而在于公司治理結構、內控制度和風險防范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如果不是個人的權力太大,如果不是執行政策的人對規則極端漠視,不可能制造出這么大的虧損。 博弈美國“一高一低” 小布什成為美國總統后,推行所謂“一高一低”的經濟政策,即高油價和美元貶值政策。因為美元貶值可以有效提高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打擊其他國家對美出口能力。而促使美元貶值的有效手段就是推高市場的原油價格,使人們對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帶動美元下跌。 2004年以來,西方主要國家和國際壟斷資本在石油市場上進行了有效“合作”。對于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來說,美國能源署(EIA)的石油庫存報告,已成為國際油價行情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以對沖基金為代表的國際壟斷資本充分“認可”這些信息,并充分利用它來進行價格炒作,而美國政府卻“出人意料”地對此保持“中立”,沒有利用其戰略石油儲備對市場進行干預。 本輪油價突破60美元,其根本原因是對沖基金介入石油交易做空美元——打壓美元的最好辦法是用大量資金在短時間內炒高石油價格。對沖基金將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從30美元/桶被一路炒高并突破55美元/桶大關。2004年年底,在油價大漲之前的10天,美國花旗銀行曾在一夜間通過歐洲離岸金融市場賣空110億美元的國債,大約有110億美元的空方頭寸押在美元身上,在押出之后的7天時間里,國際石油價格從40美元連續向上猛攻,一直到55美元附近。 從實際效果來看,美國明顯受益于“一高一低”的經濟政策。據統計,原油從40美元/桶漲到50美元/桶,其中10元的漲幅利潤有90%流入了美國生產企業和交易商的口袋里,只有10%,也就是1美元被石油生產國所拿到。而由于經濟結構向高科技產業調整,減少了對石油的直接依賴,以及原油供應多元化和戰略儲備系統完善,美國經濟本身并未受到太大影響。 但是美元貶值的直接結果是,以美元為外匯儲備的國家如中國的外匯資產貶值,同時又不得不以高價進口亟需的石油。 因此,中國有必要建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管理戰略石油儲備,參與全球油價博弈。中國現階段高達近7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建立自己的石油儲備系統的時候了。 石油戰略儲備機構首先解決了石油戰略儲備的“產權虛化”問題。但是這種管理并不是建幾個庫、把油放進去就萬事大吉。而要靈活地利用庫存增減,不斷引導和調節市場需求和油價漲跌。 同時,還具有金融投資功能,采取合理對策,介入國際石油市場的投機性運作,把石油期貨倉單視為一種新的國際有價證券形式,參與外匯組合,通過外匯資產與石油期貨的適時互換,把單純的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外匯儲備與更靈活的石油等資源的實物儲備、期貨儲備密切結合起來,規避外匯市場和石油市場的風險,減少石油價格因素對我國金融穩定的沖擊。 如果參與得法,憑借雄厚的石油戰略儲備,在投機市場上和對沖基金一較高下,不僅能夠穩定石油價格,還有獲利空間,從而有效破除美國“一高一低”經濟政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 美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直接動因是1973年中東戰爭及阿拉伯產油國對西方國家的石油禁運。 1975年底,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與儲備法》(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EPCA),并經福特總統簽字生效。該法決定美國加入國際能源署(IEA),并授權政府建立10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以應付可能發生的嚴重石油供應中斷,并滿足IEA成員國至少90天石油進口量的儲備要求。 從實踐來看,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的確起到了平抑油價的作用。老布什時代,美國從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就開始了戰略石油儲備的試驗性銷售,到開戰前凈釋放了15萬桶。開戰后到4月初,按石油應急計劃要求,又凈釋放了1721萬桶。1991年4月至1992年6月,戰略石油儲備一直維持在5.69億桶上下,7月份開始補充儲備. 1991年1月中旬海灣戰爭開戰,油價就從每桶32.2美元迅速掉到21.5美元,降了近10美元。以后最低降至18美元以下。到了克林頓時代,1996年2月底油價降至每桶19.3美元的全年低谷,此后油價波動上升,4月中上旬達每桶23美元以上,最高達25.15美元,這時,克林頓政府4月下旬決定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信息一發出,油價在一個月內從24美元大幅降至5月底的19.77美元。戰略石油儲備的大規模動用,對平抑油價作出了重要貢獻。 美國每周公布其戰略石油庫存和商業石油庫存的變化都會對國際油價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