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復興的引爆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0日 15:3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劉涓涓 北京報道 天津是一個例外。 作為一個超大港口城市、直轄市來說,天津是如此寂寞。
它的繁華與熱鬧似乎隨著袁世凱北洋時代的結束,也慢慢歸于沉寂。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確實一度被大眾遺忘了。 7月4日,被視為環渤海地區城際交通的重要快速通道——京津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已經正式在北京、天津交界處開工。在路的那一頭,天津,這座歷盡風霜、曾經恢弘、正滿城修繕的老城,正有步驟地按照計劃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區域經濟理論總是在歷史當中周而復始地被驗證——進入新世紀以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日趨嚴重,但正如當年深圳之于上海、浦東之于珠三角、珠三角之于長三角……兩地發展經驗表明,任何區域內經濟模式的巨變,都是通過一個具有戰略性帶動作用的高地和引爆點產生的。 現在,天津人確信,他們所建設的新城——濱海新區,就是環渤海灣的高地,而他們,終于等到了那個可能將引爆整個環渤海灣地區經濟發展的機會。 正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底在天津考察時所指出的,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環渤海區域及全國發展戰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 6月26日,浦東剛剛被國家列為首個國家級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不到一個星期,天津市就提交給中央《天津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濱海新區試圖作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構想躍然紙上,其戰略意義和深圳、浦東并提。 鄧小平說,這是個很大的優勢 截至6月26日,為濱海新區爭取列入國家戰略發展構成,天津市委機關報《天津日報》的評論已寫了七篇,卻仍意猶未盡。 這讓人聯想到14年前,中國提出浦東開發的戰略時,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連篇累牘地刊發署名為“皇甫平”的文章,為改革鼓風一樣,負著600年老城——天津,重拾輝煌的全部夢想的新開發區,濱海新區的位置是如此重要。 早在1994年天津市決定設立濱海新區之始,它就被當地政府定義為“將成為中國北方最有增長力的經濟重心和高度開放的標志性區域”。天津人試圖通過再造一座新城,重新形成與上海浦東新區南北呼應的格局。 憶往昔,清末洋務運動時期,作為北方經濟和金融中心,與上海并列為南北兩大經濟中心的天津,也曾歷盡繁華和喧囂。 而改革開放以來的天津,發展已遠遠落后于上海,甚至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1979~1992年間,天津市平均GDP增長率僅為6.5%,而同期全國平均增速達9.1%. 與此同時,經過十幾年的開發,上海的浦東新區不但成為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還對全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帶動作用,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繼深圳之后的又一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標志。 回首繁華,天津無法不失落。 借助濱海新區,復制浦東;如同浦東撬動起了一個新大上海那樣,天津需要一個重拾夢想的撬桿和支點。也正因如此,濱海新區的出世,就隱約可見浦東新區的影子。 彼時,與浦東開發屬于中央政府在1990年宣布啟動的國家戰略不一樣的是,濱海新區只是天津市人大常委會于1994年的一項會議決策——是年3月,天津市人大十二屆二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濱海新區”。 但是濱海新區雖然缺乏來自中央的有力支持,卻握有廣袤的土地資源,尤其是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荒地、鹽堿地、不毛之地。1986年8月,小平同志在視察天津開發區時就曾經指出:“你們在港口和市區之間有這么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隨后他親筆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 “按照當時鄧小平的設想,中國北方的希望就在天津”。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說,“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不但要及時發展,而且還要大發展!” 1992年10月12日,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也在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速環渤海灣地區開放和開發”。 1994年,濱海新區被按照一個“現代工業為基礎,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商貿、金融、旅游競相發展,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齊全、面向新世紀的高度開放的現代化經濟新區”的模式來設立。 但是復制了浦東的濱海新區,并不等于能將天津復制成為另一個上海。首先在身份上,濱海新區與浦東就有著最大的區別——沒有中央政府給予的名分,也沒有任何先行先試權。 整整十年,天津并未迎來預言中的“大發展”。一個自費建立建設的開發區,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單在體制、改革、創新上充滿矛盾與猶疑的探索,就需要太多時間。 為此,媒體們多給予天津“浪費了太多機會”、“膽量不夠,步伐太小”的評價。 事實上,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直到將《綱要》提交給中央政府審閱的時候,這時的濱海新區,更多的仍然是將自己視為天津的一個開發區。 借6月底亞歐財長會召開之機,親往天津視察工作的溫家寶總理再次就此發表了重要講話,要求濱海新區將立足點提高到整個環渤海灣區域,以及國家戰略的高度來進行再規劃。 天津市政府為此持續兩個星期不間斷召開市長辦公會,從各個方面重新審視濱海新區,并且準備對整個《綱要》進行再調整。根據天津市政府透露的消息顯示,7月7日的市長辦公會,修改主旨為《綱要》中對濱海新區的空間構想。 整個環渤海灣都在 等待濱海新區 “整個環渤海灣都在等待濱海新區,而濱海新區則一直在等待一個引爆點——現在,溫家寶總理的講話成了標志,中央政府的決策將結束這個區域長久以來的等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周立群說。 此時的濱海新區已聚集了中國對外開放中所實驗的各類區域:包括開發區、保稅區、天津港三個功能區;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以及海河下游工業區,總面積2270平方公里,人口107萬,海岸線153公里。 其經濟以每年GDP增長20.8%的速度持續高速發展,已成為中國北方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其中,地區生產總值由1993年的112.4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977.1億元,平均每年遞增20.8%,十年累計固定資產投資2098億元。外貿出口由1993年的5.03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89.38億美元,年均遞增33.3%。工業總產值由1993年的213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2133億元,年均遞增25.9%。10年累計批準三資企業項目5381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47億美元。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到新區工業總產值的61%,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新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46%。 根據南開大學“環渤海經濟發展研究”所做出的統計報告顯示,濱海新區的支柱產業基本分布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等方面,天津地區的制造業正在濱海新區的帶動下處于從傳統的重工業結構向以高科技為主體的結構升級過程中。 根據濱海新區管委會最新發布數據,今年上半年,開發區招商指標重新位列49個國家級開發區第一。 而截止到2004年底,濱海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50億元,經濟總量直追浦東,成為天津經濟的支柱。 同時,濱海新區也加快了改革創新的步伐。近日,就在新區的積極協調和幫助下,區內已有六家外資生產型企業成為第一批獲商務部正式增項批準的企業,可以依據《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增加與原經營范圍內的同類商品的進出口及國內分銷業務。進出口貿易和國內分銷業務在中國曾一直是受限制的外商投資領域,這意味著外資生產型企業所經營的商品不再僅限于本公司的自產產品,經營領域擴展到了原來受限的商業領域。 與此同時,濱海新區沿用的是中國開發區的最普遍管理模式——以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的特別授權,組成工委會與管委會,代表市政府行使權力,機構精簡高效。 而現在,天津要為濱海新區“正名”,爭取更多的政策寬度和深度,將開發區和保稅區內可以實行比較優惠的政策擴展到整個濱海新區。 “十一五規劃綱要”向浦東看齊 在剛剛已經被天津市政府原則通過的《綱要》中,濱海新區的地位與上個世紀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浦東并提。 《綱要》包括八個部分,二十八個章節。 對濱海新區的定位為立足天津,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的現代化制造研發基地、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成為天津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的標志區和生態宜居海濱新城。 其中專門為新區的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即建設現代化制造、研發基地,發展國際貿易與現代物流業,發展農村經濟等。 《綱要》的第四部分明確了新區的空間和產業布局。新區總體空間布局為“T”型結構: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沿海岸線和海濱大道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在“軸”、“帶”的交匯處,建設國際港口大都市標志區和生態宜居的海濱新城,構成濱海新區的核心區。同時,要加快建設和形成七個產業功能區,即高新技術產業區、現代冶金產業區、空港物流加工區、海洋產業及循環經濟示范區、海港物流區、化學工業區和休閑旅游區。 《綱要》的第五、六、七、八部分分別提出了濱海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循環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體制創新與擴大開放等重要內容。 在天津市發改委向國家發改委的匯報材料中寫道:“建議國務院像當年規劃和建設深圳特區、浦東新區一樣,規劃和建設濱海新區,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 這些政策主要是批準天津濱海新區為國家級新區,對新區規劃內的建設項目授權天津自行審批;批準濱海新區調整土地使用規劃;批準天津濱海新區列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增加對濱海新區的財政和稅收支持等。 天津的方案還涉及環渤海地區其他城市的發展計劃。目前確定的三個城市從北向南依次是秦皇島、唐山和滄州。在“十一五”期間,統一的布局將正式啟動,力爭在2020年左右初步實現現代化。 此前,國家已經批準了濱海新區的保稅物流園區政策,即“依托天津港進行自由貿易試點,實行區港聯動,完善服務功能,發展自由貿易”。值得注意的是,享受“區港聯動”政策的在2004年8月前僅有浦東新區。 正如6月21日上海浦東剛剛被國務院批準作為首個國家級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那樣,有國家相關部委高官透露稱,浦東并不會是國家準備惟一選擇的試點,在環渤海地區、在中部,都有可能陸續設立試點進行區域經濟的戰略布局。 而自今年的全國兩會以后,從5月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副主任劉江、張國寶帶領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同志深入天津濱海新區進行調研;到6月建設部部長汪光燾率有關負責人前往調研;以及6月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前往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 種種跡象表明,濱海新區顯然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將要與浦東新區一起“并列”成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試點之一。 濱海新區不會向傳統體制回歸 當然,濱海新區也存在目前尚無法逾越的難題。 國家發改委綜合體制改革司的一位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現在的濱海新區很難模仿浦東。 在他看來,體制的問題是濱海新區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動態中磨合平衡,干部問題是解決了,但有可能這個時間很長,會延緩經濟發展時機。” 由于濱海新區內的幾個行政區都有一整套人大、政協直至居委會的系統,以一個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去管理正式的幾級政府,這樣在發展過程當中將極不容易協調。 而這種相互平級、各自為政使得整個區域在競爭與博弈當中,首先就會被自己消耗一部分。與此同時,新區管委會在新區的規劃、管理和協調等方面缺乏權威性。由于其區域內各行政區、功能區的行政割裂,新區內部各自發展、過度競爭的局面依然存在。“濱海新區的發展關鍵是理順體制,現在是各管一攤,沒有形成合體。” 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管委會主任皮黔生,也承認這是濱海新區管委會成立以來一直在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問題。現在濱海新區的定位是一個經濟區,不是一個行政區。“所以塘沽區、大港區,再加上開發區、保稅區、港區都有各自的管理體制、各自的管理機構,濱海新區管委會只是起到協調、服務、統籌的作用。” 這些區都有自己的局長、處長,開發區、保稅區、港區的干部,收入相對高一些,塘沽區、大口區收入稍微低一些,這些人員的工資就要占很大一筆資金。 在體制問題上,天津仔細研究過浦東新區、大連新區和青島新區的體制。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不能為了體制而體制。如果把行政全部合到一塊,對于濱海新區的發展來講,未必是一件好事。 “究竟用哪種方式好,我認為是在實踐當中不斷地摸索和探討的問題,而不急于在一個早上解決。”皮黔生對于濱海新區的管理架構如何解決心中并沒有定數,但這位以實驗精神著稱的官員表示,濱海新區不會向傳統體制回歸。 事實上,過去的20多年的中國經濟改革史可以證明,促使一個地區發展的因素除了體制因素以外,中央和地方的互動關系才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驅動力——中央政府的優惠政策為地方政府提供機會,而地方政府的響應能力決定著區域發展的水平。 而現在,中央政府已經開始向天津示意,等待天津的回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