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亞洲金融危機八年祭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9日 14:59 中國經營報

  作者:劉軍紅 來源:中國經營報

  1997年7月2日,泰銖貶值,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東南亞經濟由“奇跡”落入“危機”,至本月,剛好八周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傳染特征告訴人們,在經濟活動全球化背景下,鄰國和地區經濟的變動并不是別人家的“門前雪”,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也不是我們可以輕易忽略的舊事。

  反思:“雙錯位”拖垮多國經濟

  一般認為東南亞金融危機首先表現為貨幣危機。也就是東南亞各國貨幣暴跌引發了大規模的銀行信用危機,在波及和傳染效果下,進一步演變為整體經濟危機。作為其前提,1995年夏季以后的日元對美元貶值,導致東南亞各國出口競爭力下降,使貿易收支表現赤字,直接投資魅力銳減。這種狀況持續到危機爆發前夕仍沒有改變。

  同時,1997年中期,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相繼實行了匯兌制度改革,搞浮動匯率制,并允許資本自由進出,導致外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等主導的短期資金大量流入。如1995年東南亞危機各國經常收支出現410億美元赤字,而資本收支則表現了815億美元的順差,1996年資本收支順差進一步超過1000億美元,而直接投資只有58億美元,這意味著絕大部分資本為短期游資。短期資本具有較強的移動性,帶有急劇動蕩的風險。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的金融系統尚缺乏“金融變壓器”功能的前提下,短期外資大多經本地銀行直接被應用于國內長期實業投資,如房地產投資,并沒有經過金融資本市場進行“變壓”。這些“高能”資金直接應用于國內實業項目,好比“高壓電源”未經變壓器直接插入“低壓電器”,其危險性可想而知。在外資源源不斷流入時,這種“錯位”融資尚能持續,但是,當外資集中撤離時,因資金被壓在長期項目上,無法立即償還,結果導致銀行信用危機。另一方面,短期游資多為美元資金,外資集中撤離東南亞市場,導致外匯市場上集中搶購美元,拋售本地貨幣,直接誘發了本地貨幣貶值,又形成了幣種上的“錯位”。這種“雙錯位”被認為是東南亞貨幣金融危機的元兇。

  預警:經濟結構隱現新風險

  八年后的今天,雖然東南亞各國經濟全面復蘇,直接投資不斷增加,外匯儲備余額全面上升。但東南亞經濟在結構上又表現了新的風險。首先,當前的東南亞,在貿易結構上,形成了日本、中國和東南亞四小龍之間的三角貿易關系;在產業分工上,重新確立了先日本,后“四小龍”,再中國的產業梯度。日本主要生產高附加價值的核心部件、中間產品,向東南亞四小龍和中國提供生產設備、原材料以及核心部件;“東南亞四小龍”作為次級生產基地,進行相對高級的制造生產;而中國則提供組裝加工車間,并再將最終產品出口到美國和日本市場。在產業上,日本為“頭雁”,在貿易上,中國則表現為“龍頭”。在這種結構下,中國成為日本、東南亞的出口“中轉站”,直面美國的貿易制裁風險。

  其次,在匯兌制度上,自2001年前后,東南亞出現了事實上的對美元聯動關系,重新表現了新形勢下的匯兌風險。再次,為了保持與美元的聯動關系,在前一階段美元貶值背景下,東南亞各國大量買進美元,平衡匯率,結果導致外匯儲備急劇增加。截至2004年底,包括日本在內的東南亞外匯儲備總額已超過2萬億美元。中央銀行持有的巨額美元資產運用方向成為各國的難題。迄今為止,各國央行主要將儲備的美元資產運用于購買美國國債,導致美國國債價格急劇上漲。但是鑒于以下三個因素的變化,東南亞各國的外匯儲備充滿了匯兌風險。第一,美國經常收支和財政收支的雙赤字不斷膨脹,美元頹勢難改,一旦美元貶值,將給東南亞各國央行帶來巨額損失;第二,近年,日本積極推動亞洲貿易“脫美元化”,與東南亞的貿易結算中,日元比例急劇提高,2004年日元結算比例首次超過美元,但東南亞各國外匯儲備中的日元比例平均仍僅在5%左右,貿易與外匯儲備出現新形式的幣種錯位;第三,在伊拉克戰爭和歐元升值背景下,東南亞各國央行增加了歐元儲備,而近期,在美國提高利率、歐盟憲法投票遭遇挫折,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面臨挑戰的形勢下,增儲的歐元如何調整又成為東南亞各國央行的新難題。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美國國會對中國人民幣匯兌制度改革壓力增強,一旦人民幣匯兌制度改革倉促落實,不僅將影響國內金融系統穩定,同時因東南亞各國對我國貿易依存加深,將直接影響東南亞各國的實際對外出口,從而導致各國國際收支惡化。在東南亞金融系統依然脆弱的環境下,又將帶來新的匯兌風險。

  經濟的相互依存客觀上要求各國政策的相互協調。在東南亞危機爆發后的第八個年頭,不僅需要東南亞各國彼此協調經濟政策,同樣也需要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主動與東南亞協調政策,共同控制潛在的經濟風險。

  漫畫一周

  平民奧運主題的勝出

  7月6日,國際奧委會在新加坡宣布,倫敦最終勝出,成為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先前頗被看好的巴黎在最后一輪敗北。據了解,巴黎計劃投資為25億歐元,低于倫敦的38億歐元,是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其次,倫敦的平民奧運主題,歷史上曾是挽救奧林匹克運動的淵源,也讓倫敦贏得了不少感情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