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部門屢教不改年年上榜 審計審了也白審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6日 14:24 新民周刊 | |||||||||
有的問題部門不把審計署當回事兒,“屢審屢犯”不亦樂乎,沒關系,審計署大可以“屢犯屢審”應對之;審計署今年掀起的“風暴”,其最終的處理結果可能要等到明年,也可能要等到后年,沒關系,公眾對“審計風暴”的理性期待,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的。 特約撰稿/潘多拉
上周,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作2005年審計報告,指出2004年度中央預算管理存在著體制不夠完善、制度不夠健全、分配行為不夠規范等問題。報告披露的中央部門轉移挪用或擠占資金、私設賬外賬和“小金庫”,高校亂收費、醫院藥價高現象十分嚴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違規操作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中央企業原領導人決策失誤、違規處置資產造成嚴重損失等情形,仍然如去年審計報告的內容那樣令人觸目驚心。 這幾年來,審計署每年都要掀起一場“審計風暴”,每次“風暴”都將一批級別高、權力大的部門和單位違規違紀以至違法犯罪的事實公之于眾。最初一兩次“風暴”在公眾中激起熱烈反響,審計長李金華成為國人心中的反腐英雄,人們對以審計手段懲治腐敗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然而在此后一年一度的審計報告中,人們看到審計出的違規金額和問題未見其少,特別是一些問題部門屢教不改年年上榜,更是令人瞠目扼腕。于是有人對“審計風暴”產生了“審丑疲勞”,覺得“風暴”今年刮了明年刮,其作用想來也不過如此,審計署似乎陷入“不審白不審,審了也白審”的尷尬境地。有作者在報上撰文感嘆說,“風暴來了,所有的人都感到了沖擊;風暴過后,波平如鏡”,“讓我們敬仰的‘鐵面審計長’李金華,快要變成希臘神話中那位可憐的西西弗斯了。每當他快把巨石推到山頂的時候,巨石都會自動滾回谷底,他只好胼手胝足再來一次。” 其實,人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了審計手段在反腐上的“局限”,看到了一些問題部門和責任者那種“審計由他審計,好官我自為之”的狂傲勁兒,或許這些正是審計署法定職能的一種真實反映。審計署是國務院的一個組成部門,其基本工作說白了就是“查賬”。“查賬”原本是常態性的工作,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只需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堅決頂住各種壓力,查到真實無虛的資金情況,并將“查賬”的結果及處理意見上報全國人大,下告全國人民,審計署的工作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許多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過程。審計的作用是將問題的蓋子揭開,把問題公之于眾。問題要真正得到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絕非人們想象中的“一審定乾坤”。按照現有的制度安排,審計署完成查賬工作之后,立法部門、政府機構和司法機關應及時作出反應。相關機制當隨即啟動,包括要求審計報告涉及的有關部門前來接受質詢,需要進行進一步調查的,可以組織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調查,也可以要求有關專門委員會或檢察機關展開調查;對相關部門及個人的問責程序也應及時啟動;如果審計揭露的問題涉及違法犯罪,司法機關也應該直接介入調查,沒有達到犯罪程度的,行政監察部門也應該展開調查。可見人們對“審計風暴”寄予的希望,相當一部分應該轉移到后續的反應上,人們對審計結果遲遲沒有下文、審計報告涉及的一些問題部門和責任者遲遲未見處理感到不滿,由此對審計署產生的某種失望情緒,相當一部分也應該轉移到實施后續行動的部門那里。 決定某一年審計哪個部門、不審計哪個部門是一場較量,審計某個部門時是隨便走一下過場,還是真刀真槍地查賬,也是一場較量,查賬完畢得出對被審計單位不利的審計結論后,審計報告是高度戒備秘不示人,還是大大方方地如實公布,同樣也是一場較量。如果說上述較量主要發生在審計署與被審計單位之間,那么,對審計報告涉及的問題部門和責任者要不要處理、如何處理,則是發生在諸多管理部門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一場勢必更加激烈的較量。進而言之,如果審計署通過查賬揭露出被審計單位存在種種違法亂紀事實,而相關部門卻對這些問題反應遲緩,甚至無動于衷,無形中會令審計署陷入“審了也白審”的境地,那么,審計署如此這般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地“白審”下去,在審計署和其他相關部門之間,是不是也在進行著一場微妙的較量呢?只要有較量就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在較量中勝出,審計署掀起“風暴”就功不可沒。 今年審計署剛剛掀起新一輪“風暴”,我們就讀到了去年審計報告披露的一起大案——交通銀行錦州分行與當地法院聯手偽造法律文書,上報交通銀行總行核銷175戶企業的“不良”貸款2.21億元——被法院宣判的消息,這是去年“審計清單”的首案宣判;也讀到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徐放鳴被刑事拘留的消息,而徐的露出馬腳可以追溯到2003年的“審計風暴”。有的問題部門不把審計署當回事兒,“屢審屢犯”不亦樂乎,沒關系,審計署大可以“屢犯屢審”應對之;審計署今年掀起的“風暴”,其最終的處理結果可能要等到明年,也可能要等到后年,沒關系,公眾對“審計風暴”的理性期待,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的,“審計風暴”促進政務公開、助力懲治腐敗、推動社會進步的目標,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作者系《北京青年報》評論員、雜文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