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通縮”真的來了?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5日 11:48 《中國企業家》

  文/本刊記者 岑科

  有一則關于經濟學家的笑話:調侃者說:“經濟學家預測出了過去5次衰退中的9次。”而眼下,“通縮”似乎真的來了。

  6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總水平,它比去年同期上漲
了1.8%,與4月份持平,連續創造了2003年10月以來的最低紀錄。數據公布后,諸多經濟學家發出警告,中國經濟可能反轉,通貨緊縮即將來臨。

  雖然很多人會認為經濟學家有些“神經過敏”,但他們的觀點卻能對現實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6月24日,一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向《中國企業家》記者介紹,當前關于中國經濟是否面臨“通縮”的爭論已經反映到決策部門,“這兩天各部門都在開會研究這個事。”而一旦這些討論形成結論,就會對下一步的宏觀經濟政策產生影響。

  宏觀調控過度導致通縮?

  任何一次大的輿論風向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對于當前的“通縮”爭論,如果追本溯源,恐怕不能不提到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的學者趙曉。

  今年年初,趙曉就在很多場合提出了“宏觀調控要警惕過猶不及斷送增長周期”的警告。他的觀點是,2004年的宏觀調控已經收到顯著效果,10月底央行的加息已經使宏觀調控的效果走向反面,“緊縮過度、價格走低的風險開始顯露。”

  他認為,名為“穩健”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緊縮導向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調整,并且,這一調整最好在2005年一季度有所體現,在2005年6月前完成,“最遲不遲于第三季度,否則,良機喪失,麻煩就會接踵而來。”

  時至今日,在趙曉看來,“這些警告正在一步步應驗。”不過從今年2月到6月上旬,這些警告并沒有得到官方和學界的認同。這期間,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調依然是防過熱。

  在這樣的意識主導下,政府兩次出臺了針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措施。3月17日,中央銀行繼去年10月加息之后,再次調高房貸利率,意在從需求上遏制房地產熱;5月11日,建設部等七個國家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重點打擊各路炒房者。

  這些政策出臺后,媒體上出現很多關于房價下降、房地產市場交易萎縮的報道。但有人認為,這些現象只是暫時的表面現象,房價不會就此停滯不前。另一方面,有人擔心,房地產行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核心,如果房地產市場需求下降,投資萎縮,將可能引起鋼鐵、水泥、建筑、運輸等一系列產業的不景氣,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下滑。但擔憂歸擔憂,這一段時間,對中國經濟“看多”和“看空”的力量尚比較均衡。

  6月13日公布的5月份的CPI指標,徹底扭轉了“多空”雙方的均勢,關于中國經濟可能趨冷、面臨通貨緊縮的觀點和報道開始形成潮流。

  支持“通縮”者說

  6月14日,新華社發表了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殷劍峰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沒有較大的政經體制改革的推動,如果緊縮的信貸政策不及早轉向,在未來的幾年中,中國經濟可能坐上飛速下滑的過山車。

  支撐殷劍峰觀點的因素有除了CPI信號之外,還包括貨幣供應量繼續緊縮。他認為,目前M1和M2增幅仍控制在15%之內,信貸繼續偏緊將是一個大趨勢,這勢必影響到企業融資,從而對投資增長形成制約。

  外貿方面的形勢也不容樂觀。作為觀察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外國直接投資(FDI)已連續兩個月下降:5月份FDI同比下降22%,4月下降27%。

  6月2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份統計材料顯示:今年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15.8%,低于第一季度的17.2%和去年近40%的漲幅。這似乎為中國經濟面臨通貨緊縮提供了又一佐證。

  光大證券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企業利潤增長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石油制品的價格管制影響了部分企業的盈利,同時,中游企業供給能力的快速釋放,大宗原材料價格的高企以及勞動力和信貸成本的擠壓也使企業利潤率下降。這份報告認為,利潤增長的放慢和信貸擠壓的持續發展表明,中國經濟已經失去了擴張的動力,并將很快轉入下降軌道。

  此外,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副院長劉福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等人也表達了要謹防經濟通縮的觀點。

  作為最早提出“通縮”警告的學者之一,趙曉向《中國企業家》表達了對當前宏觀調控取向的建議。他認為,政府應該明確宣布宏觀調控已經到位,經濟已經實現軟著陸;政府有必要注意適當保護房地產的需求,以維持內需。

  反對“通縮”者說

  根據所謂的“經濟學家第一定律”:對于每一位經濟學家,都有相應的、觀點相反的經濟學家存在。在經濟通縮的觀點逐漸擴散之后,反對的聲音也隨之出現。

  6月19日,在“中國金融風險管理國際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針對“經濟緊縮說”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表示,僅從CPI、固定資產投資等增長率指標降低出發,判斷中國經濟放緩是缺乏依據的。

  此前一天,在另一次公開的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CPI不能反映居民對物價水平的真實感受,中國依然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計算CPI數據的居住類10多項中,沒有包括房價,只有房租——這是解釋上游和下游價格差距很重要的因素。”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也指出,現在的通貨膨脹有被低估的問題,因為油、電等的價格還是被政府管制得比較低的。“我們測算出來的虛擬CPI要比國家公布的高2到3個百分點。”他說,判斷物價指數還應該看到投資品價格、房地產價格、共同產品價格等其他一些指標。他認為,從居民的儲蓄行為、對將來的通脹預期等情況來判斷,中國仍面臨著隱性通脹的壓力。

  反對“通縮說”的經濟學家還認為,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經濟緩慢下降并非壞事。國家信息中心戰略規劃處處長高輝清就表示,“經濟從高點向下走是個正常過程,只能說明宏觀調控有了效果。” 他認為,對房地產、鋼鐵等行業的局部調控要應該繼續進行。

  模棱兩可者說

  更多的經濟學者表示,當前的統計數據還不足以對宏觀經濟走勢做出判斷。在房地產泡沫爭論中廣受注目的學者易憲容指出,中國經濟一方面GDP高速增長、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高位運行、進出口貿易一片繁榮、生產品價格指數仍然走高及商品房價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M2的增長放緩、CPI連續幾月下落、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下降等等。這些現象既可以表明國內經濟仍然面臨過熱,也可得出經濟面臨通貨緊縮風險的結論。在此種局面下,曾經在2003年7月最早指出中國經濟面臨過熱的經濟學家樊綱也不得不承認:“就現在的情況來講,信號確實比較復雜,分析起來比較難。”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宋國青也有點含糊。他說,目前的情形還不能說經濟已經出現了通貨緊縮,但“通縮的影子確實有所顯現”。他認為,現在中國經濟處在總需求比較疲軟時期,需要微調,但問題不嚴重。不過,他擔心,目前如果把政策重點放在用緊縮的辦法來防止通貨膨脹,“搞不好會導致通貨緊縮。”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則從另一個角度對《中國企業家》表達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媒體和經濟學家對短期宏觀經濟指標如此關注不是一件好事。“經濟發生一些波動是很正常的事,市場自然會進行調節。”而現在,輿論對經濟指標的評論“恨不得關注到每一個月”。這樣一來,給宏觀調控決策者的壓力太大,結果就是政府不斷地進行調控,而越調控就越容易干擾市場信號,“就越看不清楚形勢。”因此,魏建議,對短期的經濟指標變動,政府要提高一些承受能力,社會也要提高一些承受能力,不要輕舉妄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