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之路”不會平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5日 10:54 東方網-文匯報 | |||||||||
文 汪曉波 中國企業會步日本后塵嗎?這是美國《華爾街日報》最近提出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當前背景下,同樣為我們所關注。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經濟熱
《華爾街日報》提出了問題,卻沒有做出回答。在他們看來,最近的兩項交易——海爾集團對美泰克公司以及中海油對優尼科的競購——只是中國并購大潮的開始。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日本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并購潮。 1985年,西方五國達成紐約廣場協議之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企業的國際投資能力空前增強,以此為契機,日本對外進行了大規模的跨國兼并活動,諸多日本企業并購美國企業的過程猶為引人注目。日本公司大量收購美國公司,引起了許多美國人的恐慌。但后來的事實證明,當年的恐慌是多余的。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6月27日在《紐約時報》撰文,不無嘲諷地說,當年的日本人亂花錢,往往追求名氣較大的投資項目,致使美國賣家得到大把大把的錢,但買家始終收益甚微!敖Y果,這些投資事實上捐給了美國”。 如今,中國企業來到了美國。在轟動一時的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部門之后不久,中國一家在市場中打拼長大的企業海爾集團和具有國資背景的中海油相繼提出收購要約。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不平坦,還很遙遠。 綜合起來看,影響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不外是政治因素、經濟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當然,中國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撇開政治因素,單單是經濟因素,人們對中國企業的海外拓展也不敢隨意樂觀。 總體而言,中國企業的跨國運作能力是有限的,經驗也是缺乏的。況且,在海外生產,還有遠遠高出在國內的生產成本,比如:人力成本。生產成本的增加,使得中國企業原有的優勢會相應地減少。 從文化因素來看,日本企業歷史上就曾吃過虧。日本作為漢文化圈中的一個國家,是東方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典型,這與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有很大不同。這種文化的差異是無形的,但它也使并購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未曾預料到的問題,增加了企業的磨合成本,甚至導致了并購的失敗。今天,當中國企業進軍美國時,東西文化的碰撞勢必會再次發生。比如:中國企業重視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卻是尊重個人主義的,這樣的文化差異會滲透在許多的細節當中,影響著中國企業的拓展之路。 那么,中國企業會步日本后塵嗎? 這里或許有兩層意思。一是中國企業是否會像當年日本企業一樣,潮水一般涌向美國,形成強勢的并購浪潮;二是中國企業對美國經濟的介入,并沒有傷害到美國企業,相反,一些奄奄一息的美國同行在并購重組過程中得到擺脫和拯救。 從中國企業目前的經驗和國際化程度來看,大規模的并購浪潮不可能指日可待。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中國不會玩零和游戲?唆敻衤舱J為,中國掌握了大量的美元儲備,但沒有傾銷美元,而是用來購買美國企業。 正如許多觀察家指出的,無論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未來究竟怎樣,還是要讓經濟還原為經濟。未來的事實終將證明,美國的擔憂與抵制將會顯得多么不明智。就像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員容凱爾所說,如果美國想要變得更安全,它應當向中國投資敞開大門,而不是關上大門。中國對美國經濟介入的規模越大,美國經濟的成功對其意義就越重大,它避免雙邊摩擦的動機也就更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