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徹底 審計方能更有作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3日 18:20 經濟觀察報 | |||||||||
何曉鶴 6月28日,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上,國家審計署署長李金華提交的審計報告再次引發一場“審計風暴”,該報告披露38個中央部門在2004年度預算執行中違規使用金額高達90.6億元的情況,其數額占審計資金總額的6%。
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每年的6月已經成為“審計月”,我們已經習慣在這個月里期盼“審計風暴”的到來。從公眾的角度來講,他們期待的理由很簡單,他們希望擁有更多的知情權,希望了解我們國家財政財務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更希望看到國家懲治腐敗貪污的信心和決心,以及那些問題的解決。 一份審計報告自然不能完全滿足人們所有的希望,一場“審計風暴”也并不僅僅是一份審計報告。人們期盼“審計風暴”,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透明,二是問責。相比透明,問責顯得更為重要。這是因為經驗表明,以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更能起到震懾作用。 不過,在現在這個階段,審計問責制度仍未真正建立。 最近幾年,審計報告揭露出的違規和存在問題的部門不下百個,列出的個案更數量眾多,但真正得到解決的有多少?得到整改的有多少?我們并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 去年12月15日在國務院的一次常務會議上,有關部門作了200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匯報。 會議指出,國務院高度重視審計查出問題的處理和整改工作,多次強調要堅決糾正存在的問題并切實加以整改,一定要給全國人大和人民群眾一個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答復。 但實際情況與會議的這個希望依然有出入。在本報記者對2003年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采訪中,我們發現有些部門走了過場,還有一些地方對查出的問題聽之任之,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去年和今年審計報告公開后,一些被點名的部門更采取了回避態度,對審計所指出的問題閉口不談。 “審計難,處理更難”,幾乎所有人都認可這種說法。認可的原因是因為審計工作可以舉審計署一個部委之力去做,而處理則需要更多相關機構的配合,同時,更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明確。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國家審計是一個國家民主法制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民主與法制進程的標志之一,是推動民主法制建設的工具,而不應僅僅被看作對財政財務的監督。審計是從公眾和納稅人的角度,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所以公開透明問則一直是其重要的原則。 用李金華的話說:“國家審計機關關注責任,但我們無法強制性地要求誰去承擔責任,我們只能堅持一條,那就是讓應該進一步追究責任的事訴諸公眾。20年實踐表明,公開審計透明度、公開審計結果,正是落實責任、推動一些問題整改的最好辦法。” 李金華和他所領導的審計署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應該由誰來做? 不對那些被審計出來的問題進行認真追究,不對有關責任人做出嚴肅查處,審計工作就會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當然,審計工作本身也還有值得改善的地方。審計工作強調透明和問責,這是建設和諧社會,追求公正、公平、公開的時代大背景下公眾對審計的要求。從透明的要求上看,根據審計署的工作規劃,直到2007年,審計結果才可能全面公開。所以,目前公眾獲知審計信息,大多還是通過提交給人大常委會的年度審計報告,一些不定期披露的專項審計結果還缺乏系統性;從問責方面看,李金華在今年審計報告中提到,去年數百人受到處理,但具體到每一個責任人,受到怎樣的處分,處分是否適當,對于公眾來說,依然還是秘密。 更為重要的是,審計報告公開后,不僅僅要達到使被審計單位加強管理的目的,還要向公眾傳遞一個信息——用公眾的錢,最后要對公眾有一個交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