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應對公共需求變化的挑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3日 14:5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遲福林 在當前的形勢下,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市場化改革進程有決定性影響。現實情況表明,全面協調利益關系的關鍵,在于政府能夠提供有效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逐步適應全社會公共需求變化的新形勢。
公共需求快速增長 眼下,我國的公共需求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國際經驗說明,一國的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時期,也是該國公共需求快速擴張的時期。我國正處在從一般溫飽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加快發展、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與轉型的特定時期,已開始形成全社會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現實基礎。 旺盛的公共需求導致公共服務面臨巨大壓力。經驗表明,一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可能面臨公共產品供求失衡的局面。從我國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看,我們面臨著公共產品供給的雙重壓力:一方面要承擔改革成本,解決歷史欠賬問題;一方面又要著眼于發展,并為中長期發展創造條件。但是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還相當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財力還沒有用到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產品供給方面。 因此,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將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隨著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社會結構進一步分化,社會矛盾更加復雜,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不可避免,并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加大社會風險程度。 拉美一些國家的實踐告訴我們,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激化社會矛盾,并會由此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斷或倒退。因此,適應全社會公共需求的變化,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舉措。 政府公共服務理念要創新 政府積極回應人們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最重要的是實現公共服務理念的創新,加快推進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職能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重視。 首先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建設的主體是企業、是社會,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政府對經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應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務的范圍。 其次是為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政府應當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轉移到加快解決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積極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 第三是隨著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人們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為他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人們越來越期望建設一個公開、透明和沒有腐敗的政府。 現實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重視招商引資,熱衷以批租土地為主要內容的經營城市,忽略廣大百姓的利益訴求。例如,一些城市房價上漲過快,與當地政府主導和直接參與是分不開的,他們重視征地和建中高檔住宅,忽視經濟適用房和廉價租房。長期以來的這類行為,使政府的公共形象在廣大百姓中大打折扣,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縮小不斷擴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政府關注的重點應從效率轉到社會公平上。在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新階段,利益關系開始發生兩個大的變化:一是由利益傾斜向利益兼顧轉變;二是由利益調整向利益調整和利益增進并重轉變。這就需要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求新的、合理的協調。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當把主要注意力放到協調重大利益關系上,放到社會再分配上,放到著力解決社會公平問題上。為此,在解決市場化分配的同時,要更突出地抓好社會再分配,努力形成兼顧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機制,盡快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就業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從中央到地方的就業服務體系。 此外,要適應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客觀需求,實現一元社會向多元社會的轉變。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是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社會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當前,在利益集團開始形成、利益主體和社會結構多元化已成為基本現實的情況下,不同的社會組織能夠反映不同的具體利益要求。 因此,有組織和有秩序的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不可避免。這就涉及到對社會轉型時期民間組織作用的判斷。這里,我有兩點初步的分析:第一,有組織的理性比非組織的個人更有效。第二,穩妥地發展民間組織,有利于通過利益的表達和博弈來化解社會矛盾,以保持社會的均衡發展,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 加快政府轉型的實際進程 當前,加快推進政府轉型有兩個大的背景:一是經濟發展中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都同政府職能轉變相聯系;二是社會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和潛在的風險,要求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在這種特定的背景下,我們要把政府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政府轉型的實質性突破。 未來幾年,我國的改革有可能發生幾個重要的轉變,例如:第一,由微觀體制改革向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和轉變;第二,由競爭性領域的改革向壟斷性領域改革的推進和轉變;第三,由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體制改革的推進和轉變。 這三方面改革的推進和轉變,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轉型。“十一五”時期以政府轉型為重點,各項改革才會有新的進展。 從行政體制改革的角度來看,要特別強調明確劃分和嚴格規范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責任和權利,在此基礎上深化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此外,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為目標的公共治理結構與公共服務體系,并按照這一目標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從公共政策的轉型和創新來看,要使公共政策取信于民,就要建立責任政府,對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決策失誤和不作為的政府官員追究責任。當前,尤其要從義務教育、公共醫療、房地產價格上漲、群體事件等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開始,啟動公共服務的問責制。并且,重大的公共政策決策一定要保證利益相關者的知情權,使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置于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之下。 此外,為推進政府轉型,需要建立改革統籌協調機制。隨著改革的深化,某些政府部門本身成了改革的對象。從去年的宏觀調控看,政府部門的某些行為,不僅具有部門局限性,還具有較強的自身利益的特點。這樣,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形式的假改革、不改革,使改革在實踐中大打折扣,并容易導致人們對改革產生某些誤解。 因此,要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以統籌協調繼續推進改革中各部門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利益關系,并由此進一步形成對改革的共識和改革的合力,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制度保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