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美國的貿易成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6日 17:5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刊記者 趙憶寧 華盛頓報道 保持經常項目盈余是發展中國家的一種自衛,誰能想到在1980年代中期時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借款者的中國,現在會把錢借給美國消費。據國際金融學會統計,僅去年
窮國正在為世界歷史上最奢侈的一場消費提供資金。從1996年到200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從1200億美元擴大到6660億美元,美國對外國資金的需求因此增加了5460億美元。根據IMF所說,現金主要來自新興市場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雖然國民很窮,但國庫中儲備了大量現金。中國是這個名單上非常突出的一個。中國去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300美元,是美國的1/30。 無人能夠否認,中國對美國貿易給中國帶來難以計算的收益。從出口看,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即為中國創造就業,也提供利用經濟全球化的空間;從進口看,美國是中國主要的資本品、技術密集產品特別是高技術產品的進口國之一,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知識和技術來源。 但是,依據貿易政策政治經濟學,越來越不平衡的雙邊貿易,同樣也給中國帶來了難以計算的成本。謹慎的分析使我們看到了新的變量,使之與紛繁的現實靠近了一些。雖然目前中國是全球貿易贏家,但是當我們考慮到各種要素的機會成本時,當我們的貿易政策被美國指責為“重商主義”的時候,當貿易政策表現為“商品”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要回過頭來審視:中國對美國貿易的成本是什么? 外匯占款達到GDP的30% 經濟學家通常認為,一個謹慎的外匯儲備水平應當為該國3-6個月的進口額,即相當于年進口額1/4-1/2,這是國家幫助進口商或進口企業在出現不可抗拒的支付危機中作為最后債權人的保證。但并不是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如果大大超過這一正常比例,就會形成所謂的“機會成本”。中國外匯儲備相當于進口總額的比重,1990年為54.9%;2000年為74.8%;2004年進一步上升到108.6%。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的機會成本高達GDP的30%。由于中國持續美元順差和大量外資流入,中國人民銀行被迫購買大量的外匯,其中主要是美元。據IMF的統計數據,僅2000-2003年,估計中國人民銀行就購買了2376億美元的外匯(見表1),占用約19673億人民幣,相當于同期GDP總量(408854億元)的4.8%。 中國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占GDP比重在大幅度提高。目前,中國已經形成過度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占款的機會成本,這一機會成本衡量可用占GDP比重反映它的大小和變化趨勢。從1999-2003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分別占GDP的比重由18%迅速上升為近29.8%(見表2)。中國經濟學家估計,“機會成本”約占GDP比重的20%左右。他們認為,這些資金或資本原本可以在國際商品貿易市場形成更大的貿易(主要是進口商品或服務),或者在國內外資本市場形成更大的投資,而不是由中央銀行購買外匯轉而購買美國聯邦債券或其他資產。 中國擁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在美元弱勢和波動下具有很高風險。隨著美元下跌,中國擁有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資本和對美國政府長期債券資產就會縮水,形成大量的外匯資產損失。以現今650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例,通常估計,這些儲備中至少有70%以美元形式持有,也就是中國有4550億美元資產。如果美元貶值5%-10%,那么中國外匯美元資產損失將在230億美元-450億美元,已經遠超過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收益。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與估計,2004年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增長了將近4000億美元,其中中國新增2066億美元,超過新增額的一半。美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吉列爾莫·卡爾沃言簡意賅地說:“每個國家都尋求更多的安全感。它們惟一能做的就是建立專用資金!倍绹鴦t是設法花費這些資金。 巨額投資機會成本 顯然,中國正在形成巨額投資機會成本。 由于中國人民銀行擁有6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不得不購買美國政府的長期債券,也成為美國最大的投資者之一。根據美國財政部提供的數據,中國政府已經購買1940億美元(16063億元人民幣)的債券或其他資產,這相當于2004年中國GDP總量比重的11.7%,大大高于2004年中央財政收入14476億元。 據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估計,2005年中國可能將購買3000億美元資產。他稱中國的做法“在經濟上是有悖常理的”,即按照西方標準仍屬于資本稀缺的窮國中國,正在以低息成本向富國美國進行巨額放貸。 無疑,窮國辛苦提供大量資金,美國則設法大肆消費。美國政府利用中國政府購買的長期債券對美國進行長期投資,大大地刺激了美國國內的投資需求,同時也大大地壓低美國長期利率,刺激了美國國內住房投資需求,美國房價也大幅度上升。十分形象地比喻,一個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政府正在大規模的投資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在為其巨額財政赤字“輸血”。 被布什總統提名為首席經濟顧問的本·伯南克認為,美國外債膨脹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經常項目的實質性轉變”,這種轉變將這些國家從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借款者變成凈放款者。窮國的錢對美國經常項目赤字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資金進入美國后,首先抬升股價,從而既鼓勵消費者也鼓勵投資者。當股市資金充溢時,這些資金又轉向債券市場,導致房價上升,消費更加活躍。 根據美國Economy.com資深經濟學家Gus Faucher 估計,過去兩年美國全國住房價格上漲29%。美國房地產行業工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er)估計,從2004年3月到2005年3月,美國東海岸房產價格上漲14.7%,西海岸上漲18.9%。美國二手房產市場的價格也在大幅度上漲,許多人買房不是為了住房而是為了投資,在房子還沒有建成之前就已經把房子就賣出去了。 近幾年來,記者每年到美國一次,發現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房價。一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價值4-5萬美元的房子,如今已經上漲到70萬-80萬美元,有點離奇。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研究所主任,目前住在紐約曼哈頓約150平米的公寓中,他告訴記者說:“已經買不起房子了,如果購買這套公寓,市場價格在160萬元美金”。 對出口集團和美國消費者的補貼 中國對出口集團的大量直接補貼,也是對美國消費者的間接補貼。 所謂“出口導向增長”戰略,主要是日本和“四小龍”的發展模式。經濟發展初期這一戰略是比較成功的發展模式,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政府為了鼓勵出口,實行各種優惠政策,減免稅收,實行低價租賃土地和低價水電能源,實行各種變相補貼,形成獲取大量“租金”的出口利益集團;政府為了保護國內廠商,實行進口替代政策或手段,采用進口關稅和非貿易壁壘和障礙抑止和限制進口,形成了所謂貿易順差,實際上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根據2004年《中國統計摘要》數據,“九五”時期中國的貿易順差達到了1495億美元;2001-2003年期間為785億美元。 中國政府從1985年以來實行出口退稅政策,自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1998年以來,出口退稅呈大幅度增長,由1998年的437億元增長至2004年的4200億元,增長了8.6倍;出口退稅占出口額比重由1998年的2.9%上升為2003年的5.6%;出口退稅占GDP比重由0.6%上升為1.7%;出口退稅占中央財政收入比重由8.9%上升為 17.2%(見表3)。從1998年至2004年,中央財政出口補貼累積額為10445億元。 一方面,在國內主要補貼外向型經濟的沿海地區,這相當于中央財政對這些地區的變相財政轉移支付;另一方面,在國際上,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補貼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2004年占中國出口總額比重的21.1%)、歐盟(占18.1%)、中國高收入的香港地區(占17.0%,其中大部分轉口到美國)、日本(占12.4%)。以2004年出口補貼4200億元為基數計算,專家估計,美國獲得30%以上的中國政府的補貼,1260億元,歐盟獲得760億元,日本獲得520億元,香港地區獲得295億元,共計2835億元,占中國GDP比重的2%以上。 專家認為,中國適時調整出口導向增長模式。這一增長模式對一個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的工業化與全球化產生積極的重要作用,但是長期實行這一模式也會出現“發展悖論”,因為這一模式最容易被模仿,也就容易被后來的國家所復制。當更多的國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前蘇聯國家)加入這一模式中,當出口增長大大超過國際市場需求(主要是歐美日三大市場)增長,就會出現出口“增產不增收”,即出口商品數量增長,出口價格下降,出口收益減少。 總之,中美貿易發展快,問題多,不僅美方有成本和代價,中方成本也一樣有,甚至可能更高一些。因為中國屬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而美國屬于世界高收入國家。有中國專家認為,必須抓住機會適時調整中國的出口導向增長模式,調整貿易政策和匯率政策,還要調整決策機制和建立評估制度。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