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競購優尼科:是國家行為還是企業經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6日 17:47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崔毅 6月22日晚,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在結束當天董事會之后宣布,向優尼科發出要約,以每股67美元的價格,全額現金并購優尼科。至此,中海油總額約185億美元的出價,高出其競爭對手——雪佛龍報價約15億美元。
近半年來,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因經營不善急尋買家,中海油抓住機會堅決競購,凸顯著中國能源商業化擴張的堅定決心。專家預言,如中海油競購成功,則為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并購案。 中海油的商業化競購原則 優尼科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儲量中,約70%位于亞洲和里海地區。這有利于彌補中海油現有資源分布的結構性問題。“其實,油氣資源的儲量與開采量是不斷變化的,優尼科的資產主要分布在亞太地區,但其在北美也占有一定的開采市場,隨著開采技術的進步,這些資源的開采潛力將有所提高。”這位人士說,“此外,占有上游資源只是中海油做出競購決定的原因之一,優尼科在石油、天然氣,尤其是液化天然氣的銷售渠道和運輸市場上的優勢,也是中海油覬覦許久的。” “從這項周密的融資計劃中,不難看出中海油正試圖走出一條堅定的商業化并購之路。”某跨國石油公司駐京首席代表對記者說。 事實上,半年來,中海油的相關競購行為一直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意義。“對于優尼科的競購,甚至連我們內部董事之間純業務探討上的分歧,也被炒作到了是否配合國家能源戰略的高度。”中海油上述人士說,因為自中海油年初計劃以130億美元接手優尼科不久,業界便盛傳其內部四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堅決反對此項競購。 據了解,對于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是否遵循了商業化原則的問題,業界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優尼科的市值及資產質量上。資料顯示,中海油出價130億美元時,優尼科的市值還不足100億美元,故此出價在中海油內部有頗多爭議,而隨著國際油價的大幅上漲,中海油的收購成本,也日益高企。 另外,中海油為此次最新的報價設計了多元化的融資方案。其中,中海油自有資金30多億美元;高盛與摩根大通提供的總計3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中國工商銀行提供的60億美元過橋貸款;大股東中海油總公司提供的長期次級債形式貸款45億美元,及25億美元的次級過橋融資。而截至向優尼科發出收購要約時止,中海油已收到高盛、摩根大通、工行和中海油總公司對上述融資安排的承諾函。 油企“走出去”戰略轉型 即使中海油將此次收購極力界定于商業化的范疇之內,政治化的氣氛仍然彌漫于競購的全過程。 先是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龍在美國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半路殺出,直指中海油收購。后又傳出美國兩議員上書布什,要求政府出面干預中海油收購美國公司的行為。 而在國內,出于能源安全的考慮,要求中海油堅決拿下優尼科的聲音此起彼伏,以至于業界傳聞,持反對意見的中海油原獨立非執行董事舒愛文的離職,便與此有關。 “事實上,美國議員每天都提出各種議案。尤其是美國右翼,經常為中美關系設置障礙。此次,也不過如此。倒是在國內,我們應特別警惕將能源問題政治化的傾向。”一業內人士說,“從最近中國石油企業的海外擴張動向分析,只有走堅定的商業化之路,才是長久之計。” 就在中海油做出此次競購決定前不久,6月10日,中石油宣布,間接將向母公司收購其旗下10個國家的油氣資產,并將原屬中石油旗下的印尼資產注入新成立的中油勘探開發公司,以求在一個統一的業務平臺上進一步“走向海外”。 業內認為,半月內,兩大石油公司先后布局海外,絕非偶然。中國能源“走出去”戰略正在由“國家行為”向“企業經營”轉型其實更是兩者的有效統一。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走出去”戰略依托中國國有石油企業逐步實施。而頂著幾乎完全等同于“國家”的名份,巨大的政治風險使兩大集團充其量只能進入那些西方國家撤出或不敢進入的地區,如蘇丹。而隨著中石油、中石化的海外上市,股東回報最大化的壓力,又要求兩上市公司不能總固守于目前將要“見底”的國內資源。為此,原中石油旗下的中油國際在印尼成功進行了“公司走出去”的嘗試。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