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功課與煩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5日 09:58 經濟觀察報 | ||||||||
繼聯想成功購并IBM個人電腦業務后,正在進行的海爾競購美泰(Maytag)和中海油競購優尼科(Unocal),使得中國公司跨國購并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就跨國購并的背景而言,與其說陷入困境的外國公司或分部和所在國反壟斷法律為中國公司提供了跨國購并的市場機會,不如說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為中國公司跨國購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本條件。二者的結合令人相信,沒有中國公司參與的全球跨國購并已成為歷
盡管購并所引起的風波接二連三,其中流露出外國商界和政界人士對中國公司開始成為跨國購并競購者所表現出來的不適應或心理不快,但是,越來越多的購并案和奮力激增的購并金額,使得中國公司利用跨國購并來增強全球競爭力以及中國經濟通過本土強勢企業跨國購并而加快其全球化進程的思路變得格外清晰。縱觀當代世界經濟發展,跨國購并一向是一個經濟體快速崛起的必由之路,一如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藉馬歇爾計劃通過本土公司在歐洲的購并擴張實現的快速增長,或如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三次石油沖擊后的日本經濟藉日元升值造就的本土公司在美國大肆購并而實現的驚人增長等等。如此說來,跨國購并也注定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必由之路。對于中國的本土公司來說,跨國購并不過是一項成長的必修功課而已。 然而,煩惱也因此接踵而來。 很明顯,結合以往的TCL購并法國湯姆遜和中海油早些時候提出的競購加拿大油砂等案例,目前中國公司的跨國購并在策略上大致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一為針對市場的購并,一為針對資源的購并。 必須承認,在生產和勞動成本方面頗具優勢的中國制造業公司進軍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以海爾以往在美國的工廠投資遭遇為例,雖然成功避免了貿易保護主義對出口的限制,但美國的高成本幾乎吞噬了它在本土市場積累的低成本優勢。此次海爾競購美泰有著增強品牌認知度進而縮短市場進程的意義,盡管代價不菲,但所承擔的風險似乎要小于自有品牌的投入。不過,就總體上針對市場的購并策略而言,制造業公司資產的完整性恐怕是問題的關鍵。在本土市場,目前國內制造業公司資產的完整性似乎還停留在工廠加技術、加品牌、加物流的階段,而發達市場制造業公司資產的完整性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零售和金融服務領域。在很大程度上,即使中國公司利用跨國購并可以迅速獲得重要的品牌資產,但在隨后的市場競爭中,缺乏零售和金融服務資源未必不會成為新的障礙。 與針對市場的購并策略相比,針對資源的購并策略無疑更多地仰仗于購并者自身的資本實力。相應的購并風險和煩惱亦在于此。鑒于中海油截至2004年12月31日的資產總計僅為114億美元,與其為競購優尼科的出價185億美元有相當的差距,在采用現金收購方式的情況下,必然引起人們對中海油資本實力的憂慮,還可能面臨美國政客對其巨額收購資金可能來自政府扶持的無端指摘。據中海油提供的一攬子資金計劃,在公司為此次收購所落實的190億美元現金當中,只有30億美元或15.79%來自本公司自有資金,余下160億美元或84.21%全部來自貸款,其中包括來自高盛和摩根大通承諾的30億美元過橋貸款、來自中國工商銀行承諾的60億美元過橋貸款,以及來自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承諾的70億美元過橋貸款。 表面上看,上述倚重貸款的資金計劃將有可能使購并優尼科后的中海油落入較為緊張的財務結構。不過,所謂過橋貸款的含義給出了中海油通過資本市場緩解償債壓力的思路和信心。我們相信,市場人士對中海油購并資金計劃的擔心最終可以藉人民幣升值前景而大大緩解。道理很簡單,如果人民幣升值不可避免,那么,在升值前大舉增加外匯貸款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升值后產生的匯兌收益足以降低外匯貸款成本,表現在以同樣的人民幣購買更多的外匯來償還貶值后的外匯貸款。當然,中海油能否將海外的資源變成以人民幣計價的現金流入,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總之,既然跨國購并是中國公司成長過程中必修的功課,那么,即使煩惱是不可避免的,也必須勇敢地去面對。老子曰:“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重要的是充分估計跨國購并的風險,憑借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優勢,以時間換空間,以較小的代價獲得理想的成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