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難題:游走于羅賓漢與哈耶克之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9日 22:06 經濟觀察報 | ||||||||
李翔/文 貧富差距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無論這個社會多么富足或者多么貧瘠。自從人類開始擁有私有財產、開始穩定地創造財富以來,貧富差距的問題就已經存在。 有兩個人對貧富的思維主導了大眾的思維方式。人們對于貧富的態度,都在這兩種
12世紀時,在英格蘭中部的皇家森林舍伍德森林中住著一位傳奇人物羅賓漢。當然,羅賓漢究竟是否確有其人無從知曉。但是羅賓漢的行為方式和他對待貧富差距的態度,時至今日仍然在人們的思維中發揮著作用。羅賓漢的故事在全世界流傳了八百多年,無數的電影、民歌、漫畫等都以羅賓漢劫富濟貧的傳奇故事作為主題。 當然,合法的執政者也在做著對財富進行再分配的努力。這種努力最主要的途徑是稅收,而在稅收中最主要的表現則是個人所得稅。 合法的稅收手段延續了羅賓漢的劫富濟貧思維對財富分配進行著調節。征收所得稅從一開始就遭遇富人們的一片反對聲。加爾布雷思則在他的著作《自滿年代》中指出,富人們稅收的一部分是用來建立公用醫院和公立學校的,可是富人們往往自己掏錢去看服務質量好得多的私人醫生,讓自己的孩子上私利學校,“這等于是讓富人雙重開支”。 富人的辯護者們都是亞當·斯密的信徒。他們篤信“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會對貧富差距進行著自發調節。自發調節的內容是否包含著社會達爾文主義殘酷的注釋——適者生存,這些經濟學家們不愿提及。 在這些辯護士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哈耶克由于他的貨幣理論而在專業經濟學家中贏得尊敬,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由于自己的貨幣理論。 哈耶克為富人的辯護非常有說服力。他認為富人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曾經的奢侈品如今都已經可以為所有平民分享,比如說電話和汽車。這些最初只有最有錢的富人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和便利品,由于有富人的消費需求,才可能出現并且存在。 對于藝術品來說也存在類似情形。比如亨利·米勒的創作離不開當時巴黎一位富翁的慷慨,馬克·吐溫一段時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也要感謝標準石油公司一位高管的資助。富人們資助這些藝術家的創作活動,無論是通過購買他們昂貴的作品還是通過直接資助或者是通過基金會,而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則為全人類所分享。 “消滅了有閑階層,就等于消滅了人類文明。”哈耶克和他的信徒們所持的就是這種觀點。他們感到恐懼的是:對窮人的救濟可能會降低失業者和貧窮者努力工作的激勵。而過重的稅收則會降低人們創造財富的激勵。 無論我們對于貧富差距的思維方式如何變幻,想出多少種應付貧富差距的方法,似乎都只是在古老的羅賓漢和不那么古老的哈耶克之間移 動,不是劫富濟貧就是站在富人這一邊。而兩者似乎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當然,一句明顯的廢話是,解決的方法是羅賓漢和哈耶克的結合,合理的稅收和合理的對財產的保護結合。同時,一些不知疲倦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仍然會畫出此時這個國家的洛倫茨曲線,并據此計算基尼系數,來表示自己所處的國家和地區的財富分配狀況和貧富差距。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