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改革歧途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9日 17:45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劉英、袁京力 農村信用社改革目前正鋪向全國。這次改革無論在改革的內容,還是改革的力度上都大大地超過了以往,也取得了許多成績。但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在農信社改革中,農民被邊緣化的現象十分突出,許多專家也對這種判斷表示認同。
農信社增資 農民左右為難 由于中央政府明確要求參加改革的農村信用社達到一定的資本充足率,因此,為了獲得中央政府的真金白銀,各地紛紛開展了增資擴股的活動。 但不論是信用社改制為商業銀行還是合作銀行,農民被邊緣化的現象都很突出。記者從相關的管理部門了解到,在增資擴股中,農民在不能與不愿入股間徘徊。 在一些經營狀況好的信用社,農民很難當上信用社的股東。據資料顯示:在某地農信社股權結構中,農民持有的股份僅占8.72%。而擴股的對象主要集中在工商企業主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階層,農民想入股都難,結果導致農民既難獲得優先貸款的資格股,也難獲得管理收益的投資股。 而在一些經營狀況不好、債務負擔重的信用社,由于無法預期自己股金的未來命運和回報,農民也不愿意入股。這類信用社吸收股金的難度很大,為了吸收群眾入股,不僅要給出更優惠的政策,甚至還要動用行政手段,實行恩威并重,一定程度上這與中央政策的出發點背道而馳。據吉林省一位基層信用社的工作人員介紹,為了達到資本充足率,信用社對股東實行的優惠條件是固定利率,且不用股東承擔風險。實際上,這種優惠從出臺之始就潛伏了未來股東從信用社撤資的新風險。 農民難當家做主 根據中央精神,本次改革實行省聯社+縣市(+鄉鎮信用社)模式。按照目前情況看,大多數省區選擇了這種模式,而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如北京、上海選擇了建立以市為單位的商業銀行改革模式。天津選擇了市區兩級合作銀行模式。不論實行何種模式,在改革中基層的權利上交,在業務和用人上由省聯社等機構行使,基層更多的是聽從安排,農信社離農民距離越來越遠。 而在諸如“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的三會中,即使作為股東的農民相應權益可能也會被忽視,在許多地方,農民在監事會和理事會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外部人員的比例很高。據記者了解,在某市聯社理事會的15名成員中竟沒有一名普通農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農村信用社改革問題的專家胡必亮研究員認為,從整體來說,這次改革,地方政府主導農信社改革政策,無形中強化了地方政府的力量,使得農民在改革中參與活動減少,不能夠實現當家做主。農信社改革從組織形式的性質和利益的分配格局上都偏離了農民的利益。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劉曼紅教授則表示,如果在資本結構和治理結構上都沒有農民,那么其改革結果很可能會與中央的“信貸支農”相背離。 不過,社科院張元紅研究員說,應該辨證地看待在信用社改革過程中農民的地位問題。他說,在未來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應該會有一些金融機構進入農村的金融市場,從而承擔起目前農信社支農的作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