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制改革還欠東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8日 14:56 《財經時報》 | ||||||||
【時評】 無論是溫家寶總理還是周小川,這些權威人物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表態,都給人以這樣的印象:中國匯制改革,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這個東風到底是什么?當然是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弱化。那如何才能使這種預期
國際收支通常有兩個大項,一是資本項目,二是經常項目。近10年來,中國在這兩個項目之下,都表現出了較大的順差(所謂“雙順差”)——尤其是近三年。也正因如此,中國的外匯儲備連年快速增長,這也給了歐美諸國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口實。 不過,中國政府近來的系列動作及其所帶來的數據變化,似乎在說明,中國國際收支大規模“雙順差”格局,正在悄然逆轉。這一逆轉,對營造人民幣匯制改革市場環境,至關重要。 商務部6月13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外資投資企業數量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均出現下降。其中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6437家,同比下降4.75%;實際利用外資金額223.66億美元,同比下降0.79%。 盡管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降幅不大,卻是1990年之后少見的歷史性轉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4月份開始,外商直接投資(FDI)呈急劇下降的趨勢,商務部早些時候的統計顯示:4月FDI同比下降27%;5月同比下降22%。 FDI創造了中國資本項下的最大順差。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后強調的“要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加上醞釀中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是外資流入速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這也恰恰為人民幣匯制改革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削減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的另一途徑是在經常項目——尤其是貿易順差。中國政府在這一領域更是動作頻繁:先是陸續取消或減少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后是對部分出口激增的紡織品加征出口關稅。最嚴厲的措施在兩周前出臺:國家外管局發出通知,對出口預收貨款和轉口貿易收匯給予進一步規范,要求銀行對超過20萬美元的上述兩類款項開設“待結算賬戶”,只有經過檢查后的合規者,才會被放行。 到底有多少“熱錢”透過經常項目(準確地說是“貿易項目”)流入中國?對這個問題,中國向來只有定性的描述——很多或絕大多數,而無定量把握——具體數據是多少。原因在于,經常項目開放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對它的過度監管,會在國際社會招致不良影響。因此,中國政府一直在查,但很難查清。 巨額“熱錢”透過經常項目流入,不僅加劇了中國國際收支的失衡,而且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設立“待結算賬戶”不失為高明之舉。但是,這一系列措施到底會有怎樣的結果,還需時間觀察,目前尚無數據支持。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雙順差”依然巨大之時,強行推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危險!因為,只有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或已經產生了這樣一種預期,市場才會認為1美元兌8.27元人民幣是個基本合理的匯價,人民幣匯制改革后,匯率才不會大起大落,才有可能有貶有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