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火沉痛教訓反思:城市發展不能只求政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7日 14:25 新華網 | ||||||||
記者 周立民 2004年8月,剛接到一所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時,21歲的紀松卻有種想哭的感覺。因為,他不知道學費在哪里。他10歲時父親就病故了,母親不到300元的退休工資僅夠母子勉強糊口。
學習刻苦的紀松此前已兩次因無力繳費而放棄上大學的機會。2003年秋招,他考取了北京中醫藥大學,2004年春招,又被淮南師范學院錄取,他都含淚把通知書藏入箱底。 這一次,紀松的人生悲劇沒再重演。池州市新設的大學生救助基金會給他送來一筆4000元學費。現已是計算機專業一年級學生的紀松和其他幾百名受助學生一樣,至今心懷感激。這幾千元改變的也許是他們的一生。 長江之濱、九華山下的安徽省池州市黨委、政府從2004年1月開始了一大項重大實踐:建設為民政府。紀松他們這樣的寒門學子只是受惠群體的一小部份。 關切民生、發揚民主,圍繞“為民政府”的精髓,池州市政府正在逐步摸索、奮力前行著。一項項制度創新、一個個踏實行動,使人們感知到,這個美麗的小城正日益煥發著“和諧”之美。 血與火催生沉痛反思 “我2003年上任不久,就遭遇到池州歷史上的黑色九月,當時真是焦頭爛額。”曾在共青團中央任職多年的池州市市長謝德新接受記者采訪時開門見山。 東至縣華源紡織廠260多名職工因企業改制等問題,赴省集體上訪,圍堵省政府大門,在省滯留4天之久,創造了安徽省近年來集體越級上訪人數最多、時間最長兩項“紀錄”。 池州市委副秘書長、信訪局局長張啟勝告訴記者:“這兩件事對市領導觸動非常大,主要領導都去省里了,回來后就開常委會分析形勢、尋找方策”。在這次常委會上,市委書記何閩緒提出,所有的市領導都要盡快帶隊下鄉,摸排民情、解決問題,常委們一致擁護。很快,幾大班子負責人帶隊分赴各地,出發前三天,池州市報紙、電視臺就向全市進行了公示。 張啟勝說:“這次領導干部下訪活動周效果非常好,現場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同時,他們感覺到問題的復雜性,必須建立常效機制、謀求治本之策。”何閩緒對記者說出了他的想法:“考量發達地區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首要的是領導發展的能力,我對德興說,我們這一屆,寧可不出政績,也要打好池州市的基礎,形象工程一個不搞,著眼長遠發展,但這還不夠,必須在發展的同時,增強社會統籌、保持穩定的能力,關注弱勢群體,搞好二次、三次社會分配,否則就談不上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正是這年9月份,池州市正式啟動了市長公開定期接訪,不經任何中間環節,市長直面來訪。池州市政府在安徽省首次提前三天通過報紙、電視,向群眾公告當月接訪具體時間、地點和接訪領導。謝德新是公開后的第一個接待日接訪領導。當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半,中午大家只花半小時吃了份盒飯,共接待包括集體訪在內的50多批、200多人來訪,涉及人數千余人,不少當事人上訪多年的問題當場得到解決。這項制度,池州市至今從未中斷。 謝德新說:“在最亂的時候我們決定這樣做,主要是看到積累的問題不解決不行了,與其被動應付不與主動出擊,當時很多人為我捏把汗――把矛盾都攬過來了,搞不好會丟選票的,但事實證明,這樣做不僅解決了一大批積案,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大量接訪摸清了當前社會矛盾的癥結所在,由此才找到了對癥良藥。” 2004年1月1日,池州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建設為民政府的意見》,以關注民生、發揚民主為核心,以“向百姓傾斜、讓百姓受益”為原則,“群眾高興的事快辦,群眾不贊成的事不辦,群眾不理解的事緩辦”,通過實實在在的為民舉措體現親民、愛民的執政理念。 “有形之手”托起弱勢群體 池州市房管所所長嚴浩曾走遍全城各個角落踏訪住房困難戶。“我們越看越心酸”,嚴浩說,“有一戶,五口人住20來平方的茅草房,衣服放在紙箱里,床是磚頭上架塊木板,更多的是用竹桿抹上白灰建成的簡易房,幾世同堂的就更多”。住這樣房子的,多是吃低保的下崗職工。“靠他們自身要想住上樓房、新房,可以說是一個美好的夢”。 謝德新在2003年底宣布建設為民政府的市政府全體會議上,引用了鄭板橋的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他說:“過去講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治家之道,現在我們的治市、治縣、治鄉之道,我認為就是四件事,老百姓有沒有飯吃、有沒有房住、小孩能不能上學、有病能不能看得上”。 建設為民政府,就是要以民生為本,以最廣大群眾的最根本需要為本,以最困難群體的最基本需求為本。“向百姓傾斜,讓百姓受益”,成為池州市財政支出的“鐵規”。 作為安徽省經濟總量最小的市之一,池州市2004年開始,從微薄的財力中“擠出”了三項基金、一項工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基金,用于培訓低收入家庭中的無業青年和下崗職工;大病救助基金,對符合一定條件的患病群眾無償救助;貧困家庭子女助學基金,“不讓一個考入外地大學的池州學生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廉租房工程,解決低保線以下的無房戶和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問題。 讓池州人感受到“政府為民”努力的,還有城建。沒有建闊氣的大廣場、上顯眼的大工程,池州卻在不起眼的“小”上很舍得花錢,因為這些“小”和民生貼得更近。何閩緒告訴記者,投資400萬元的“小街小巷”治理一期工程已經結束,垃圾、廁所、照明、馬路、綠化一步到位,市里還將花1000多萬元,在兩年內把全市所有的小巷將改造一新。謝德新說:“改造過的小巷,都是一米五寬的水泥路通到各戶門口,老百姓自愿給施工隊端茶送水表達心情。以人為本,就是這樣體現的”。困擾池州市民多年的“龍須溝”清溪河,市里也已多方籌措資金進行全面治理,完工后將成為市區一景。 記者在池州市新建成的與商品房小區無異的廉租房小區采訪時,雙雙下崗的王新武夫妻執意要記者到他家看看。兩室一廳、建筑面積60來平方米,高敞明亮,“我們這輩子想都不敢想會有一天能住上這樣的房子”。他家三口多年來擠在原企業不到15平方米的辦公室里,而現在的新房月租金僅20多元,遠遠低于市場價。他告訴記者:"我確實感覺到了社會的溫暖,父母也沒能給我們留下房子,我們這幾百住戶前不久商量怎么去回報政府,打算給清溪河治理工程當義工”。 嚴浩告訴記者,政府一期投入1000多萬元建的200套廉租房已交付使用,二期300多套也已完工。謝德新說,根據調查摸底,市里準備蓋1000套廉租房,“到時,市里就基本找不到無房戶、住房困難戶了”。據市教育局長高彩琴介紹,池州市政府不讓一個考上大學本科的學生因交不起學費而綴學的目標2004年已經實現,近200名學生得到救助。大病救助基金、下崗失業人員就業支持基金等,也在政府這“有形之手”的掌控下,分擔著困難群體的“不能承受之重”。 制度創新推動“讓民作主” 在池州市政府的一次常務會上,市國土資源局提交審議的一份關于礦業權管理條例草案被當場否決了。“有效反對”的不是市長、副市長們,而是幾位群眾。 池州市“自創”了一項新制度:基層群眾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列席常務會議制度。市政府常務會議在研究事關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以及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規定時,邀請若干代表作為政務咨詢人員,會議招開前一周,政府就會把會議議題、材料等送達到他們手中。 何閩緒說,要建設為民政府,做到領導正確、決策科學,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依靠民智,最大限度地把民意集中起來、貫徹到決策中去。謝德新則向記者詳解了這項“新政”的含義:“為什么有的政府法規頒發出去,老百姓意見大,要么執行不下去,要么因強制執行而激發矛盾?很重要一點就是部門利益法規化,上了常務會后,因為有些很專業,我們這些市長也不可能行行都懂,放行后就會和群眾利益打架,讓群眾代表參加到決策中來,會起到很強的糾偏遏制作用,以些為起點,就會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 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土資源局的這條草案。就是因為涉及到不合理收費等問題招致列席人員的反對而被否決的。“幾位列席代表顯然準備非常充分,指出的問題很專業,也很尖銳,國土資源局的人當時很難堪”。國土資源局會后請這幾位群眾參與修改,兩個月后在常務會上通過了。 讓民作主、建設為民政府,為拓寬群眾參政議政的途徑與渠道,池州市在安徽還首創信訪民主聽證評議制,因為收效斐然,已在安徽全省推廣。 一家民營房地公司要開發池州市杏花村中學圍墻外的一塊地,拆掉了十三戶居民的房子,合同約定18個月內讓他們住進新房。可后來中學往這個方向開了新大門,開發商以開發被影響為由,34個月過去了也沒安置拆遷戶,十三戶居民多次上訪,市領導過問,但開發商以自己的權益被政府侵犯為由,態度強硬、拒不安置。 張啟勝說,這起市長親自過問、信訪局多次協調無果的“老大難”,后來被15位"群眾"圓滿解決了,很快拿到新房鑰匙的拆遷戶們歡天喜地。這幫“"群眾”是池州市2004年成立的“信訪評議團”的信訪評議員。信訪評議員之一、省政協委員何宗文告訴記者,信訪評議員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記者、民主黨派、社區代表、企業界代表等組成,“都是老百姓,最高級別干部是正科--池州日報一位老記者,雖然由市政府聘任,但一分錢補助都不給,我們也不能要、不愿要,純屬公益事業。” 政府信訪部門未能解開的“死結”,“非權力性、無償性”的信訪評議團是怎么打開的呢?何宗文說,主要是因為我們是中立的“第三方”,來自老百姓,而且有一定的素質和代表性,在類似這樣的涉及到政府有關部門的信訪案件里,同樣的話,干部們說的即使是對的,有些群眾也懷疑是“官官相護”,而我們不一樣,因為沒有利害關系。“聽完當事雙方陳述、弄清事實后,我們把房地產老板說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有地洞都能鉆進去,這位老板也知道人言可畏,當場答應兌現。” 類似這樣的“死結”,成立時間不長的信訪評議團已解決了好幾起,信訪人、政府部門皆大歡喜。張啟勝說,信訪評議團對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確實能起到獨特作用,"有時信訪局還沒他們管用,能說政府官員不能說的話,我們說了也許會激化矛盾,他們卻比較容易溝通、得到群眾接受,另一方面,涉及到政府部門的事,我們都是黨政官員,哪會拉下臉真講,而他們都是直言不諱。謝德新說,信訪評議團的作用,不僅在于發揚民主、借助群眾力量,政府由此也多了一條溝通、了解民意的有效渠道。 政府熱線電話制、政情公告制,報紙設“民生專欄”、電臺電視臺開通“民生熱線”,新聞輿論監督“有獎”......,池州市架起一座座政府、群眾“連心橋”,目標只有一個――建設“為民政府”,實踐“政府為民”。(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