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問詢家庭出身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6日 14:12 中國青年報 | ||||||||
徐林林/文 上海某大學要求學生填寫一份《高等學校畢業登記表》。填表時,看到“家庭出身”這一欄,大家都不知該怎么填。問老師,老師含糊其辭,說你們爹媽做啥工作就填啥?珊枚鄬W生還是瞪著表格犯了難:如果父親7年前從工廠辭職后全身心炒股票,收益頗豐,現在填“無業人員”肯定不妥當,但填“股民”又似乎不倫不類。出于無奈,大學生們只得向當
大學畢業生不知怎樣填寫“家庭出身”,在40歲以上的人看來可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相信他們轉念一想,就會感到這的確是個問題。“文革”期間,“家庭出身”如何與一個人的命運密切相關,比如地富子弟,想當兵、招干、上大學,就很難過政審關。 雖說現在不興這一套了,但填表的麻煩也跟著來了:按照人事部門的要求,家庭出身應填寫本人取得獨立經濟地位前的家庭成分。凡隨父母生活長大的,應按父母的職業(如工人、教師、干部、軍人、職員、個體工商等)來定。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學生的父母既當過兵又做過工人,后來又因改制下崗從事個體經營。那么,是填軍人好,還是填個體戶好? 如果填個體戶,當年飽受“血統論”摧殘的家長可能擔心孩子擇業時遭到歧視———實際上,某些用人單位就認定出身書香門第的應聘者一般比在普通工人家庭長大的“素質”高一些。面對這樣的用人潛規則,怎樣填寫家庭出身自然不是件小事。 然而,從法律角度來說,不同出身的公民擁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完全一樣,并不存在三六九等之分。法官在辦案時,既不會因為當事人出身豪門而從輕發落,也不會由于當事人出身貧寒而從重判決。因此,還像過去那樣將所謂的“家庭出身”留在登記表上,塞進個人檔案材料,除了給部分學生及其家長帶來麻煩外,早已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家庭出身”一欄之所以至今仍然留在《高等學校畢業登記表》里,我想,至少說明兩點:一是教育部門在人事檔案管理上不思進取,機械地照搬已經過時的那一套辦法,甚至連登記表的填寫內容也懶得作半點改動。二是缺乏人文關懷,教育部門很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為他們考慮如何規避走向社會后可能遭遇的冷落與尷尬。 我以為,登記表上“家庭出身”的問詢既打著極左時代的階級烙印,又不符合眼下對公民身份的合法認定,應該及時刪除。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