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征農業稅后的鄉村新機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5日 16:38 《決策》雜志 | ||||||||
汪建國 目前,全國已有27個省份宣布免征農業稅。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如何抓住取消農業稅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及時調整農村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逐步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村政策措施等,需要認真研究,深入探索。
農村形勢呈現出 三個重大變化 一是過去以“取”為特征的農村分配關系已經發生根本變化。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民與國家和集體三者利益關系可以概括為:“繳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才是自己的”。農民要向國家繳納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鄉統籌和教育集資等稅費,向集體上交村提留,同時還要承擔“兩工”。通過農村稅費改革,逐步取消了農民負擔的稅費項目,直至今年全面免除農業稅后,除按照群眾的意愿、規定的程序和限額標準開展村內“一事一議”外,過去農民負擔的稅費項目已經全面被取消,農民不再向國家和村集體上繳稅費,傳統的農村分配關系格局被打破,農民作為利益主體的地位更加突出,農民的利益得到進一步尊重和保護。 二是過去以“管”為特征的農村干群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村基層干部的主要精力是用于收取稅費、催收糧款和農村計劃生育,農民群眾稱之為“要錢、要糧、要命”。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負擔過重、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農村基層干部與群眾因收繳稅費而產生的矛盾和摩擦不斷,農民上訪事件增多,農村社會不穩定,農村黨群干群關系比較緊張。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基層干部從繁雜的稅費征收工作中解脫出來,不僅不再向農民要錢要糧,而且還要給農民發放各種補貼,多年積累的干群矛盾逐步化解,農村不安定因素基本消除,干群關系日益密切,農村出現了近年少有的穩定發展的大好局面。 三是過去以“補”為特征的城鄉關系開始出現嶄新變化。過去幾十年的以農補工、農村支持城市的經濟發展戰略開始轉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已經啟動。農村稅費改革以來,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各級都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對鄉鎮機構、村級組織和農村義務教育等方面安排了大量轉移支付資金,確保了農村基層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并且,為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性,保障部分特困群眾的基本生活,一些地方正在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特困救助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兩免一補”制度,開展了面向農民的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五保戶補貼、村干部誤工補貼等多項財政補貼制度,公共財政職能開始延伸到農村,城鄉關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農村工作新機制 的三個基本職能 一是公共服務職能。從當前農村實際情況看,農村最缺乏的是服務,政府能夠提供而且應該提供的也是服務,為“三農”服務工作的空間和潛力都很大。農村基層工作應該盡快改變服務工作滯后、服務能力弱、服務水平低、服務效果差的狀況,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護和發展糧食生產能力這個主題,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結合當地實際,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發展各個環節,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重點抓好政策法規服務、農技培訓服務、市場信息服務、勞務輸出服務、計劃生育服務等。要建立服務渠道,明確工作職責,建立長效機制,確保“三農”服務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保護農民職能。保護的實質是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特別是基本的生存權、生產權。細說起來肯定是掛一漏萬。比如,由于農村人口居住較分散、有文化的青壯年外出較多、農民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較差、農村基層執法力量薄弱等一系列原因,一些地方農村盜竊犯罪不斷,黑惡勢力抬頭;假冒偽劣產品“上山下鄉”,劣質農資和食品流入農村,農業的正常生產和農民的食品安全受到影響;農村環境污染加重,農民生存安全受到威脅;一些地方的基層政府、部門或工作人員行為不規范,存在著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現象等等。因此,農村基層工作要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保護,保障廣大農民在安全的環境下生活、生產和發展。 三是組織農民職能。目前的農村基本生產單位還是家庭,其生產經營規模較小,應對自然災害、克服生產生活困難、抵御市場風險、保護自身權益的能力低。這些弱質特點,客觀上要求按農村實際和市場規律把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譬如,建立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在連接市場和農民、農民與農民、政府與農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組織農民開展村內“一事一議”活動,引導農民發展生產,建設家園,實實在在地為農民辦一些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公共事務;當然,教育農民也是組織農民的應有之義。要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繼續推進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使廣大農民能真正參與村內事務管理,享有民主權利。 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直 接指向的三個基本需求 一是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需求。經過多年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村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正在向小康社會邁進。但是在農村,失去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農村五保戶、殘疾人、烈軍屬等特殊群體生活還比較困難;由于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突發事故和重大疾病等原因,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因禍致貧等特殊困難群體急需救助;農民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制度有待建立。當前,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可能,要著力解決農村特困群體和部分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做到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醫。從長遠看,應該按照城鄉統籌與建立和諧社會的要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特困救助制度。 二是改善基本生產條件的需求。當前農村生產條件仍然較差,不能適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為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當前,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調整投入結構,重點開展農村水利建設、農村公路建設、農村電網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從長遠看,在繼續加強大江大河治理、小流域治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同時,要研究制定農業生產規劃,科學合理確定農業生產布局,劃分農作物生產帶,建立農業生產基地,提高農業專業化生產水平,增強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研究和推廣農業科技,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降低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程度。 三是提供農民發展空間的需求。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發展問題更加迫切。農村的突出問題是發展不足、發展滯后。而第一位的是人的發展不足。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首先要為農民提供發展空間。當前,要大力推行和全面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全面實行義務教育“一費制”收費政策,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并逐步惠及整個農村。繼續落實財政新增教育、文化、衛生支出,主要用于農村的政策,支持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支持農村廣播電視、通訊、醫療衛生和文化設施建設,改善農民教育條件和文化娛樂生活,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發展空間。 從長遠看,要按照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將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農村公共產品,納入公共財政范圍;取消對農民在進城務工經商、子女上學、安家落戶、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歧視性政策,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為農民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農民與市民一樣享有國民待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