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商品的一個經典講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4日 07:21 第一財經日報 | ||||||||
蔣耀波 “一個地方同時具備態勢、內在力量和豐富資源這三個條件,就可以成為戰略要地!敝逗嗾摗返谋亲骜R漢100年前在美國海軍學院授課時,不止一次強調這個觀點。 對這個結論的注釋,最初更多地還是體現著某種地理學上的概念,而近30多年的歷史
豈止完善,說推向極致也不算過分。最經典的例子首推中東——對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商人和戰略研究者來說,沒有一個海灣能比被稱為波斯灣的那個水域更吸引人了——因為石油。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如是說。 我記起了與這個經典例子相關的一段經典故事—— 1973年秋,在阿拉伯和以色列不斷爆發戰爭的背景下,地處波斯灣的中東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宣布,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短短3個月內,油價上漲了4倍。幾乎一夜之間,世界經濟的結構就被擊垮了。 ——歐洲的工廠一片漆黑,美國的加油站前排著長隊,世界范圍的物價飛漲。新時代的石油,給西方上了一堂活生生的、令人吃驚和異常痛苦的一課。 這一課,讓石油的定義如此清晰:應記住,石油不是茶葉、咖啡那樣的一般商品,石油是一種戰略商品。說這句話的是曾令西方各國畢恭畢敬的沙特前石油大臣亞馬尼。 一個“戰略商品”,似乎把與石油相關的所有問題都歸納在一起了,并且許多重要問題的答案都由此一語道破。 這一課,讓中東第一次成為西方世界眼中新的戰略中心,并且改寫了世界經濟的運行規則。 這一課,讓日本幾乎在“下課”的同時就大力調整了產業結構,更多地向高新技術與服務業傾斜,并竭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對這一課理解最深、消化最透的當屬美國。14年前的“沙漠風暴”行動和硝煙還未散盡的對薩達姆政權的成功摧毀,不僅僅完成了對戰略商品的戰略控制,同時也對現實的戰爭概念給予了新的解釋:今天的戰爭,首先是經濟戰爭,然后是政治戰爭;只是在難以避免的情況下它才是一場軍事戰爭,而且常常是通過不發達國家進行。 如果說這一課對俄羅斯有什么影響,恐怕要應了我們現如今很時髦的一句話:沒事常常偷著樂。俄羅斯的石油資源太豐富了,無須為在國外尋求供應源而發愁。有報道說,俄羅斯目前石油平均日產量接近800萬桶,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所以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把石油視為可以用來同西方進行政治抗爭的有力工具,沒有人可以忽視他們手中的這一枚舉足輕重的籌碼。 很遺憾,30多年前的那一課我們缺席了。 缺席的結果是什么?是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只是關注了會戰、關注了產量、替代產業、股份制改造、企業市場化等等,一切都在戰術層面(偶爾一兩次戰略層面)展開……這就使得在我們的概念中,對石油太習以為常,太不以為意了;缺了這一課,我們就真的讀不透甚至讀不懂1973年后出現的那個新興學科——地緣戰略學,而這正是石油經濟自成體系、獨立于經濟法則之外的關鍵。 進入新世紀,當中國石油的進口量接近或超過一億噸,幾乎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問題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中石油在斯拉夫石油公司競投失利,中、俄、日石油管道之爭忽明忽暗…… 我們這時候可能才猛然發現:我們以往最不容忽視、最不該忽視的,可能偏偏被我們忽視了——那便是從戰略高度來認識、從戰略位置來考慮石油的問題。 我們不禁要問自己:我們有過認真地把石油當成“戰略商品”的時候嗎? 不用說,缺席的課遲早是要補上的。 如何補課?從哪里補起? 我覺得,最有效的辦法,不妨借鑒一下學得最好的“同學”的“讀書筆記”。 美國能源部近兩天公布的最新石油供應報告說,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已達6933億桶,高出去年300億桶,并將提前實現政府全年儲備增加7億桶的目標,這是該儲備啟動30年來首次接近“滿倉”。 我特別注意到這個時間概念: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建立于1975年,這就是說,幾乎就是在“石油危機”那一課下課之后就迅速地啟動了。 而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啟動,不過也就是近些年的事。 早也罷,晚也罷,啟動就好。對當今中國來說,儲備一種戰略意識,啟動一種戰略思想,構筑一個屬于自己的戰略思想錨地,是大局大勢,可能比多儲備幾天石油更重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