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紡織品協定:一個敲打美國的工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3日 02:47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王斌 發自上海 北京時間11日凌晨1時,當喧囂漸漸散盡,夜色溫柔地籠罩著上海西郊賓館,在7號樓貴賓廳內,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與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共同舉起手中的香檳,碰杯,在靜謐的夜色中相視而笑。這一刻,被近百家中外媒體聚焦。
最終,中歐雙方就中國部分輸歐紡織品問題達成了協議,簽署《備忘錄》。根據《備忘錄》,歐盟承諾對源自中國的棉布、T恤衫、套頭衫、褲子、女式襯衫、床單、女連衣裙、胸衣、桌布、亞麻紗等十類紡織品終止調查。 《備忘錄》的簽署,標志著差點升級為“貿易戰”的中歐紡織品貿易摩擦問題得以緩解。“談判就是一種妥協的產物,在紡織品貿易問題上,中歐雙方都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說,“這一備忘錄的最大成果就是中歐雙方將中國加入WTO時簽署的242段條款更加具體化,今后雙方都有了一個可以接受并可以預期的出口增幅。” 《備忘錄》是“妥協”亦是“雙贏” 根據《備忘錄》內容,中歐雙方同意,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期間內,對上述十類紡織品合理確定基數,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長率確定中方對歐出口數量。 事實上,中歐雙方在解決這一貿易摩擦問題時都選擇了“退一步,海闊天空”。歐盟的讓步體現在對停止特保調查,以及未來3年中,10類受調查紡織品對歐出口增幅將高于7.5%(注:242條款中規定的增長幅度)。同時,歐盟也承諾對此次未受調查的其他紡織品將克制使用242條款。而中國的讓步,則是接受對歐盟已經發起調查的10類紡織品對歐出口增幅的限制。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國際貿易問題專家梅新育博士對此表示,“歐盟對中國10類紡織品進行調查已是既成事實,而且因為有242條款這一緊箍咒,歐盟隨時可以逐一對中國的產品發起調查并設限,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所做的也算不上什么太大的讓步。” 也正是如此,在長達10個小時的談判之后,薄熙來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天談了10個小時,還是值得的。” 梅新育分析,盡管8%~12.5%的年度增長率看起來并不算很高,而且今年1~4月,我國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出口增長率為18.9%,也大大超過該《備忘錄》設定的8%~12.5%年度增長率。但也必須看到,今年年初紡織品出口高增長率的原因是紡織企業和美、歐進口商擔心美歐政府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因而開足馬力生產、加快出口,這種高增長率必定不可持續。 統計數據顯示,從3月份開始,我國紡織品出口增速就逐月下降,梅新育認為,即使完全停止與歐盟的特保爭端,并且不設定8%~12.5%的年度增長率,今年全年紡織品出口增長率也很難達到18%。因此,8%~12.5%的年度增長率還算是一個比較寬裕的限額。 “這項協議對于中方來說是公正的,也為歐洲及它國的紡織業騰出了準備時間。”曼德爾森在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這項協議也讓歐盟紡織企業獲得了一定的喘息空間,畢竟已經發起調查的10類中國紡織品在今后3年有了比較確定的增長率。 同時,由于歐盟承諾“克制”使用242條款,即今后對其他種類的紡織品不會像這次挑起爭端那樣濫用,而是盡可能不使用,即使使用也要事先與中方充分磋商,這樣亦可以保證中國企業在今后幾年無需過分擔心來自歐盟的特保措施,可以借此期間,合理安排受限制產品的生產和對歐盟市場的出口,并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一個“敲打美國的工具”? 薄熙來在評價這次談判時指出,“在解決紡織品貿易的問題上,歐盟不同于某些國家,不是斷然采取單方面行動,而是一直謀求通過雙方磋商,友好妥善態度解決雙邊貿易關系。” 在梅新育看來,歐盟方面在此次談判中表現出了解決問題的誠意,既沒有不合理地漫天要價,也沒有單方面超越國際規則采取行動。 中歐紡織品貿易摩擦問題解決之后,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美雙邊經貿關系的走向。今年7月11日,中美商貿聯委會將在京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與美國商務部部長古鐵雷斯、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將就雙邊經貿摩擦問題進行磋商。而本月初,后兩者來華期間,與中方的磋商未達成任何成果。 隆國強指出,這一次中歐雙方之間達成諒解,“給了中國人一個工具去敲打美國”,但由于中美之間經貿關系更為復雜,美國在紡織品爭端問題上是否會輕易讓步仍是一個問號。在隆國強看來,紡織品問題只是中美貿易摩擦中的一個片斷而已,中美經貿關系是“一攬子問題”,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問題、長期以來的貿易不平衡關系,都是中美經貿摩擦的焦點所在。而由于美國國內政治存在壓力,部分政客要向選民證明自己,就必然會隨時用“紡織品問題”作為“替罪羊”來敲打中國,希望在雙邊經貿關系中占據主動地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