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趙東輝
來自廣西荔浦縣的一位農民工,1999年初到廣東佛山市一五金廠打工,因局部爆炸被鋁水灼傷雙眼,此后,便進入了復雜漫長的索賠過程。這一工傷案件先后經過了4次工傷鑒定、仲裁、一審、二審、再審、強制執行、抗訴、高院再審的全部法律程序。至今6年過去了,案件仍未有結果。
曲折的工傷鑒定之路
這位農民工叫李忠,1999年春節后到佛山市南海區恒昌五金廠做坩堝工,入廠才兩天,因鋁水發生爆炸灼傷雙眼,左眼失明,右眼受損。
由于廠方沒有替李忠購買工傷保險,李的工傷賠償須由廠方直接支付。一個曲折的工傷鑒定之路在李忠面前展開了。
2000年4月,廣西荔浦縣勞動局、荔浦縣檢察院法醫室委托中山醫科大學法醫鑒定中心進行鑒定,認定“李忠因工傷事故所致的雙眼損傷其傷殘程度目前鑒定為3級”。但由于屬地管理的原因,第一次鑒定未被采納。一周后,南海區社會保險事業局委托南海市人民醫院鑒定,第二次鑒定結論仍是:“評定殘廢等級為3級”。
對于這兩次鑒定結論,廠方不服并申請了重新鑒定。但是,按照當時廣東省工傷保險有關條例,對鑒定結論申請復查或申請重新鑒定的主體應是工傷人員及其家屬。令人不解的是,佛山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居然接受了企業的這個申請。
2000年6月,根據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工傷鑒定結論,佛山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發出鑒定書,認定李忠為5級傷殘。
3級變成了5級,這一變動導致賠償的結果大相徑庭:賠償金額相差約7萬元。
李忠不服,遂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訴。2001年5月,廣東省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委托省人民醫院對李忠進行眼科傷殘鑒定會診。第4次鑒定結論為3級傷殘。
李忠的工傷鑒定“塵埃落定”,按程序應進入仲裁環節。然而,就在李忠提請勞動仲裁期間,恒昌五金廠突然向工商部門申請了歇業登記,將原企業變更了法人名稱后重新注冊。
李忠求助勞動仲裁的途徑就這樣被堵死了:當地仲裁委以企業已經歇業為由,終結了仲裁審理。
更加漫長的司法程序
按照法律規定,涉及勞動糾紛的司法訴訟必須以勞動仲裁為前置條件,也就是說如果仲裁委不受理這個勞動糾紛案,法院也不受理。李忠一下子陷入了無助的“黑洞”,他一籌莫展。
當地法律援助部門建議李忠變換辦法,以民事賠償的方式,將企業老板鄺校能告上法庭。自此,這起工傷糾紛又拉開了更加漫長的司法程序。
2002年4月,南海區法院一審判決廠方一次性賠償李忠3.4萬元,并按每半年4500元向其發放殘疾退休金直至死亡。原告和被告均不服這個判決。鄺校能提請二審。二審的結果是維持原判。李忠則認為廠方應一次性支付殘疾退休金,遂申請再審。法院再審判決為:鄺某應在判決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李忠支付全部費用13.76萬元。李忠向法院申請了強制執行,但僅得到對方3.5萬元的賠償款。
不服第3次判決的鄺校能花錢購買設備聘請專人拍攝李忠的生活資料,稱李忠屬于“扮盲”。他說:“我從來沒有說過不賠錢,但‘扮盲’不行,鑒定為3級沒有道理,我要求法院重新采信證據,重新判決。”遂向佛山市檢察院申訴。
2003年9月,案件發生了“逆轉”,佛山市檢察院向廣東省檢察院提請抗訴,后者則向廣東省高院提出抗訴。2004年1月,廣東省高院作出了再審的決定,并于同年9月作出了再審審理,然而至今沒有判決。
一年時間又過去了,第3次判決的賠償事項被終止。事隔6年之后,李忠仍在苦苦等待第4次審判的結果……
一份寫滿辛酸的維權賬單
李忠和他的堂哥李本科向記者提供了一份名為“事情經過”的清單,這是李本科幾年來協助李忠索賠的奔波記錄,落款日期為2003年10月3日,此后的奔波尚未計算在內:
從廣西荔浦去佛山南海區大瀝鎮,4年半時間乘汽車長途往返112次。
從大瀝鎮去佛山市往返92次,其中1999年5月至2002年12月有一部分是騎摩托車去的,這樣能省點費用。
從大瀝去南海桂城,4年半時間不少于120次,也有一部分是騎摩托車去的。
從大瀝去廣州市,4年半時間乘長途公共汽車94次。
從桂林市乘大巴至廣州越秀南汽車站15次。
從桂林市乘大巴至廣州羅沖圍汽車站12次。
從廣州、桂林乘火車到北京申訴3趟。
“到目前為止,我只收到賠償款3.5萬元,為了這場官司我耗去7.3萬元,其中向別人借了6.2萬元,現在還不知道,以后追收賠償款的路還有多漫長,還需要多少費用。”李忠對記者說:“我家里為了討賠償款都破產了,我的老婆撇下兩個孩子也走了,我沒有了勞動能力,以后還不知道怎么過。是不是法律出了問題?我實在是拖不起了!”
誰在“浪費”法律資源?
當前隨著農民工群體在數量上的進一步增大,涉及農民工勞動爭議的案件,在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呈大幅上升態勢,但由于相關法律的漏洞和滯后,對這類案件的處理卻呈現出“馬拉松”狀態。
據廣東省總工會法律顧問室的調查,勞動仲裁“塵埃落定”一般都得耗上半年時間。如果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又不得不走上司法訴訟之路。工傷農民工打官司一般要經過4至10道程序,花費時間至少要一年左右,有的要耗3至5年,甚至會變成“無尾案”。
記者采訪的基層勞動部門負責人普遍反映,勞資糾紛發生后,部分企業的老板千方百計逃避責任,一般會走完所有的仲裁和訴訟程序,官司會打到二審。一些老板還存在惡意使用法律手段的情況,故意用“程序”來拖垮農民工,由此造成了法律資源的巨大“浪費”。
勞動法律專家指出,仲裁和訴訟的嚴重脫節,是當前勞動爭議處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要以勞動仲裁為前置條件,即一定要先仲裁才能再訴訟,實際上造成了仲裁環節的“多余”。他們認為,現行的勞動爭議處理體制應盡快改革,一是改變現行的勞動爭議審判體制,或裁或訴,各自終局;二是廢除現行的勞動爭議處理體制,在法院內部成立專門的勞動法庭,或者借鑒德國的做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獨立的勞動法院,專司處理各類勞動爭議案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