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大歐洲夢想與5天的公投夢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5日 10:05 中國經營報 | ||||||||
如果法國、荷蘭、英國、丹麥都要否決或推倒重來,歐盟憲法的前景將十分不妙。 這次法國公投的沖擊,使歐元與美元的匯率創了年內新低,可能成為歐元匯率的轉折點。 美國的強硬派則暗中慶幸歐盟遭到削弱,認為同國別搞雙邊關系比同歐盟整體打交
俄羅斯有關官員認為,歐盟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嚴酷的考驗,畢竟歐盟與俄羅斯有密切的地緣政治關系。 如果這次公投導致法國地位削弱,歐盟解除對中國武器禁售的進程可能繼續拖下去。 6月16日,歐盟將在布魯塞爾舉行高峰會議,如何解救法國公投造成的困局將成為會議的焦點。 楊祖功,劉英 盡管事前的多次民意調查均暗示了不好的兆頭,但54.87%的反對票、70%的投票率,仍然讓整個世界為法國對《歐盟憲法》的公決結果感到困惑不解。法國是歐盟的創始國和火車頭之一,在歐盟中的影響舉足輕重,如今卻成為第一個對歐盟一體化說“不”的國家。更糟糕的是,這種示范效應三天后就傳導到了荷蘭,在剛剛結束的荷蘭對《歐盟憲法》的全民公決中,答案仍然是“否決”。法國人、荷蘭人為什么接連對《歐盟憲法》說不?此舉將給歐盟帶來什么影響?還有沒有挽救方案? 法國人想踢本國政府卻把腳踹在了歐盟的屁股上 根據法國民調機構IFOS公投后的調查分析,因對社會經濟現狀不滿而投了反對票的占52%。其中包括79%的工人、67%的農民、67%的公營部門普通雇員和56%的18~24歲的青年。而在企業管理干部、自由職業者中,有65%投了贊成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大多投了贊成票。從地區上看,法國南部和農村地區投反對票占多數,而在巴黎、里昂等大城市中,贊成票占多數。 分析人士指出,這次反對的人數急劇增加,首要原因是多數選民對政府經濟政策嚴重不滿,遷怒歐盟東擴,把懲罰票投到了歐盟憲法的頭上。近年來,法國失業率持續上升,今年更是5年來首次突破10%的大關。大型超市中的家庭購買力下降了3%。拉法蘭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更引起多數人的不滿。 其次,原來支持歐盟的社會黨和左派選民發生分裂,許多選民不滿意歐盟的自由化經濟政策。來自同一調查的數據表明,由于對“經濟自由化”不認同而投反對票的占40%。法國有悠久的國家干預傳統,奉行民族國家利益優先的原則。不少法國人認為,歐盟憲法對英國的新自由主義做了過多的讓步,因此擔心法國和自己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再次,歐盟各國政要急于擴大成員國,實現“大歐洲”計劃。有些法國選民則由于宗教和文化價值觀不同,對土耳其加入歐盟仍持疑慮和反對態度。這種反對理由約占30%。 最后,但不是最次要的,是法國領導人策略不當,措施不力。決定采取公決而不用議會表決通過歐盟憲法是希拉克本人的主張,因此,法國有評論說,這次公投失敗也是希拉克個人的失敗。 歐盟進入一個困難的不確定時期 首先,法國公投結果打亂了法國國內的政治格局,各派政治力量陷入一片混亂。執政的右派政黨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為了減少公投失敗的震撼和回應選民的憂慮與期待,希拉克立即進行政府改組撤換了總理。最大的反對黨——社會黨領導人因號召投贊成票同樣成了大輸家,加劇了黨內的分裂,也面臨分化改組的危局。而前社會黨政府總理、這次“說不派”的領軍人物法比尤斯則東山再起,扛起了“改革歐盟”的大旗,要求“輪流執政”。歷來反對歐洲聯合的極右勢力借機擴大其影響,蠢蠢欲動。公投結束之日,成了下屆總統競選開始之時,各派政治力量由此開始了新一輪的政權角逐。 第二,公投結果重創了歐盟憲法和歐盟的發展進程。法國的榜樣鼓勵了6月1日的荷蘭公投,也幫了本來態度就不積極的英國的大忙,對丹麥也會有類似影響。人們十分擔心法國公投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歐盟憲法必須得到25個成員國和五分之四人口的批準,如果法、荷、英、丹都要否決或推倒重來,歐盟憲法的前景將十分不妙,擴大后的歐盟更加舉步維艱。 第三,盡管法國說“不”的影響主要在信心和政治層面,但對歐盟經濟和歐元走勢也將產生一定影響,可能成為歐元匯率的轉折點。近年來歐盟經濟已出現疲軟態勢,歐元區增長率徘徊在1%~2%之間,德國和意大利還出現過經濟衰退。歐洲央行行長明確表示,歐洲將面臨一個艱難時期。自去年底以來,歐元對美元的匯率逐漸回落。這次法國公投的沖擊,使歐元與美元的匯率創了年內新低,比年初頂峰時下跌了8.8%,可能成為歐元匯率的轉折點。但從中期來講,法國公投對歐元地位和匯率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也不會太嚴重。 第四,歐盟憲法被法國否決,不僅削弱了法國在歐盟和世界上的地位,也會影響到歐美、歐俄和歐中關系。美國總統表示,不管歐洲發生什么事情,美國繼續保持與其的伙伴關系。但也有美國專家懷疑歐盟會不會回應布什的呼吁,擔心被削弱的歐盟會給美國帶來麻煩,延緩歐美關系的改善。美國的強硬派則暗中慶幸歐盟遭到削弱,認為同國別搞雙邊關系比同歐盟整體打交道更容易。俄羅斯有關官員認為,歐盟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嚴酷的考驗,畢竟歐盟與它有密切的地緣政治關系,歐盟和北約東擴的規模和速度直接涉及到俄羅斯的軍事安全和經濟利益。中國與歐盟正在建立全面的戰略伙伴關系。法國在歐盟中的政治影響較大,經濟方面的話語權相對不多。如果這次公投導致法國地位削弱,歐盟解除對中國武器禁售的進程可能繼續拖下去。圍繞紡織品和人民幣匯率等問題的磨擦則有可能趨緩,或通過談判而不是貿易戰的方式得到解決。 挽救方案可能在歐盟高峰會議上推出 繼法國公投三天之后,荷蘭于6月1日以更高反對票——63%,再給《歐盟憲法條約》以沉重的打擊。反對票中40%是針對歐元發展過急和歐盟東擴過快的(尤其是波蘭和土耳其加入歐盟),擔心在龐大的歐洲中小國荷蘭的聲音被淹沒。荷蘭也是歐盟創始國之一,這次公投又是該國歷史上第一次公投,對歐盟的發展又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雖然荷蘭的公投與法國不同,沒有法律效力,還需議會投票決定。但議會投票難違如此眾多的反對者的民意。 這次法國和荷蘭公投使歐盟進入一個困難的不確定的時期。但歐盟憲法尚未被判死刑,批準程序將繼續下去。歐盟和歐盟成員國領導人紛紛表示,支持法國在歐盟繼續扮演重要角色。荷蘭的公投不會導致荷蘭政府的倒臺。歐盟領導人已經表示,歐洲建設是個龐大工程,必須堅持下去,不會從此止步不前。不過,目前既不可能重開修憲的談判,也不可能讓法國再次表決,只能另辟蹊徑,尋求其他妥協或補救方案。 今年6月16日,歐盟將在布魯塞爾舉行高峰會議,如何解救法國公投造成的困局將成為會議的焦點。法德兩國首腦將趕在高峰會議之前會面,商討對應策略并維系法德軸心關系。另一方面,希拉克在國內也采取了應急措施,公投2天后即改組了政府,穩住了陣腳。新政府由因反對伊拉克戰爭而聲望日隆的前外長德維爾潘任總理,并把解決失業問題列為政府的首要目標,力圖挽回民心。希拉克一定會利用歐盟高峰會議和其他機會,爭取本國選民和歐盟伙伴的支持。 半個多世紀以來,歐盟經歷過多次危機的考驗和磨煉。實際上,歐洲聯合每前進一步,都是在斗爭、妥協和討價還價中度過的。法國已經對《歐盟憲法》做出了選擇,而歐盟對法國大概是無法做出選擇的,因為沒有法國的歐盟只能說明歐盟建設的失敗。 外刊速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法國這次公決的失利對希拉克來說是一次巨大的羞辱,并使希拉克成了繼戴高樂之后第一個在全民公決中失利的總統。對希拉克來說,決定使用全民公決的方式進行表決本來就是一次冒險,如果他采用議會表決的方式也不致造成今天的局面。 美國《華盛頓郵報》:法國人對待《歐盟憲法條約》是認真承擔義務的。一項調查顯示,在5月29日對該條約進行全民公決一周前,有83%的法國人就此進行過討論;在目前法國10種最暢銷的非文學圖書中,有5種書是關于《歐盟憲法條約》的。有近70%的選民參加了投票,因此公投結果是令人信服的,它表明法國人對實施《歐盟憲法條約》抱有深深的疑慮。 英國《衛報》:法國人不僅僅對《歐盟憲法條約》說“不”,而且對自推倒柏林墻以后歐盟變成的樣子說“不”,對擴大的歐盟說“不”,對土耳其入盟說“不”,對盎格魯—薩克遜式的經濟改革說“不”。當然,他們也對法國總統希拉克及令他們失望的政府說“不”。這是因害怕而說的“不”:害怕波蘭管道工搶走飯碗、害怕移民、害怕變化。法國人對《歐盟憲法條約》說“不”,就像英國人對牛肉說“不”,就像俄羅斯人對伏特加酒說“不”,甚至就像心臟對身體說“不”一樣。 英國《泰晤士報》:盡管法國全民公決結果出人意料,不過卻給英國首相布萊爾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因為英國將從今年7月1日起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屆時布萊爾將有機會對歐盟的未來走向施加影響,以期在歐盟發展歷史上留下布萊爾印記。布萊爾在法國否決歐盟憲法后,拒絕說明英國是否按計劃舉行全民公決,但他呼吁歐洲各國對法國全民公決結果應該進行“反思”,并且聲稱許多投反對票的法國公民其實是為了從歐洲獲得更多的社會保障,這給歐盟的前途提出了嚴峻的問題。 名詞解釋: 根據詞典中的一般定義,憲法是由一系列的、決定國家管理方式的基本文本所組成。然而,歐盟憲法并不創立一個“歐盟國”。歸根結底,歐盟憲法仍然屬于國際條約的范疇,是一個取代已有歐盟條約的條約。那么,既然是一個條約,卻又為什么選擇了憲法這個詞呢?其實,這是為了強調這一條約的奠基性意義,強調各成員國都崇尚的價值觀和規則。 《歐盟憲法條約》由歐盟憲法、歐盟公民基本權利憲章、歐盟政策和歐盟條約基本規定4個部分組成,其主要內容包括:設立歐洲理事會主席和歐盟外交部長,組建歐盟外交部,以保持歐盟工作的連續性;改革歐盟委員會,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改革歐盟理事會和歐盟部長理事會的表決機制;歐盟成員國加強在共同防務政策方面的合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