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價值儲備縮水現代金融該做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3日 06:45 第一財經日報 | ||||||||
何志成 5月30日,國內幾大網絡媒體轉載了這樣一篇文章:《誰動了我們的存款?》,文章說,根據專家測算,1984年的1萬元現金到2004年實際只能買到價值2100元左右的商品,也就是說,在銀行中的存款越存越“縮水”。表面上看,這是一個資產的保值增值方面的技術問題,實質上,這是一個新經濟時代提出的重大理論命題,即面對勞動力價值儲備的“縮水”
沒有一種貨幣能完全承擔儲備功能 20年前創造的勞動力價值若沒有立即進行“交換”,而是以貨幣形態儲備起來和今天的勞動力價值進行交換的話,大約只值五分之一。用經濟學的語言說就是,今天凝結在貨幣中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無法與未來的勞動和勞動價值進行等值交換,特別是在勞動創新的速率越來越快的時代。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經濟發展越高速,貨幣貶值的速度越快,勞動中的科技含量越高,凝結在勞動產品中的勞動力價值喪失得越快。 世界上沒有一種商品可以承擔恒定今天的勞動力價值與未來的勞動力價值進行等值交換的任務。商品不行,貨幣也不行。“錢越來越不值錢”是歷史和全球性的現象,只是在新的時代更加典型而已。以美元為例,自2002年以來,美元兌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大幅下滑,并屢創數年新低。截至2004年11月30日紐約匯市收盤,美元兌歐元、日元、英鎊、加元及澳元的累計跌幅分別達到55%、23%、40%、26%和53%。而上述這些所謂大幅度升值的貨幣,實際大都在作歷史的修正,因為它們在2002年前的幾年中對美元貶值過度。在貨幣的歷史上,沒有一種貨幣能夠完全承擔儲備功能,特別是現代,貨幣的泡沫化導致的波動幅度越來越大。 那么,是不是人們只能干一天花一天,及時行樂,不做儲備了呢?恰恰相反,現代金融創造了許多方式讓轉為儲備的勞動力價值能夠保值增值。耶魯大學開創的“情景分析”課程和雞尾酒式基金管理方式就是實證。據我看到的資料,這個大學的基金在過去28年的時間里平均收益率高達28%。當然,它的倉位里基本沒有銀行存款,而且比例變化按照流動性與盈利性的要求追隨經濟周期的變化,即,雞尾酒還是雞尾酒,但味道因比例的差別而不同。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其重倉持有的投資品種是股票,從1982年到2000年,美國的股票價格平均增長了12倍,而耶魯大學基金投資的股票增長了20倍。“9·11”之后,其重倉持有的投資品種又變成債券和外國貨幣。 引述上述事例,是為了說明這樣一個經濟道理,即新經濟時代的全新市場經濟使退出生產流通(包括擴大再生產)領域的超額勞動力價值很難在恒定的狀態下實現保值增值,沒有一個投資品種可以承擔這樣的任務,因為沒有一個投資品種能夠處在恒定的狀態;但當越來越多的投資品種結合成一個或無數個越來越大的市場的時候,投資品種的波動反而成為保值增值的工具,通過精心的選擇和轉換可能實現貨幣資產的保值增值。 通過經營儲備價值實現實體經濟增長 在過去的經濟時代,特別是工業經濟時代后期,傳統金融業一直扮演著生產要素的黏合劑(傳統的銀行信貸)與新生(擴大再生產)財富催生婆(傳統資本市場)的角色。這個角色所關注的重點是:怎樣創造財富,并使財富創造的過程邊際效益最優。現代金融的視角發生了轉移:創造財富固然重要,但怎樣使已經創造出來的財富中所包含的勞動力價值大比例地轉為儲備,并使轉為儲備的部分在與未來的勞動力價值進行交換時不致大幅度貶值,這是現代金融業必須正視的難題。因此,現代金融所關注的重點已經發生轉移:不僅僅要創造財富,更要使已經產生的財富在退出生產和流通領域之后,能夠保值增值。只有解決了保值增值的問題才可能解除勞動者創造財富的后顧之憂。解決這個難題對中國金融業來說更為迫切。 對現代的勞動者來說,必須將自己創造的勞動力價值分割為消費及儲備兩大部分,而且儲備的部分會越來越大。因為,對勞動力市場來說:勞動者的生理壽命越來越長,而能夠出賣勞動力的時間卻越來越短;培養勞動力成才的開支越來越大(如子女教育費用),為了延長壽命所支付的醫療費也越來越多。沒有足夠的儲備對個人是不幸,對社會是負擔。而當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價值選擇儲備卻不能實現保值增值時則是災難。 現代金融從本質上說,是通過經營儲備價值來實現社會生產、消費等實體經濟領域的穩定增長和可持續性。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使相當部分的勞動力價值轉為儲備,并退出現實的生產和消費領域,以貨幣符號的方式進入虛擬經濟領域,這就是貨幣異化以及現代金融市場的真正價值所在。 新經濟時代的金融業主導潮流 現代金融并不是盲人摸象,而是創新勞動最集中最典型的領域。為什么說新經濟時代是創新勞動引領勞動價值比較的時代?就是因為創新勞動不僅僅再局限于發明創造或科技創新,準確的信息分析和高超的市場把握能力同樣可以創造超額的勞動價值,而現代金融將這些人才組織在一起,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和金融運作的創新,實現勞動力價值的保值增值,從而保護了其他領域的創新勞動。所以說,新經濟時代實際是人性化時代,是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通過信息處理和信息分析可以創造財富,并通過現代金融操作可以使已獲得的財富保值增值的時代。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現代金融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 現代金融業的主導潮流是虛擬化、無形化、網絡(電子)化、人性(個性)化。所謂虛擬化是指,今天的金融交易的絕大部分已經被衍生與虛擬的金融產品所主導,比如,世界金融交易的最大項是外匯交易,而外匯交易的80%又是衍生產品項下的虛擬化交易;所謂無形化是指,現代金融服務越來越不依靠門面優勢,很多交易服務已經不再需要網點支持,比如全球至今沒有為現貨外匯交易提供服務的有形外匯市場;所謂網絡(電子)化是指,金融產品和資產的網絡化交易日益成為主流,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已經決定放棄200多年來不變的大廳席位人工報價交易,改為電子化的網絡交易。而在此前,金融商品期貨和外匯交易早就網絡化;所謂人性(個性)化是指,現代金融服務越來越注重對具體人的個性化服務,要設計五花八門的金融理財產品和雞尾酒式的理財方案供層次不同、需要不同的企業和千家萬戶選用,金融服務和金融(交易)網絡不僅在銀行間、企業間連接,而且直接深入(連接)到家庭。 在這個時代,現代金融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對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但對中國來說,走現代金融之路最重要的還是現代金融市場建設和對現代金融產業的認識。我現在不敢想象中國能出現耶魯大學式的人才培養投資基金,因為中國根本沒有這類投資基金可以經營的市場。中國金融急需懂得現代金融的人才,但首先需要的是有這樣的市場。 (作者為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營業部高級經濟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