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看病貴要破除市場迷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2日 18:02 南方周末 | ||||||||
郭松民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在中央電視臺《決策者說》節目做嘉賓時,強烈批評了“看病貴”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仿佛是替他的批評做注腳,5月22日,成都市一位年逾七旬的周婆婆,在生病后因為怕花錢太多拖累子女,竟然上吊自殺(見5月23日《華西都市報》)。周婆婆的悲劇雖然只能說是一例比較極端的個案,但還是深刻地反映了目前居
那么,“看病貴”為什么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程度呢?韓啟德指出,以前政府給醫院補貼,但是后來這項措施取消了。為了彌補醫院的成本,國家給了一個政策,就是藥品可以加價15%,作為醫院的收入。由于看病屬于典型的信息不對稱,所以就給某些開大處方的不合理現象提供了生存空間。而從醫院來說,也就出現了“以藥養醫”的現象,全國大型醫院收入構成中藥品收入一度占到了60%。這是造成藥價虛高,導致“看病貴”問題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韓啟德的分析,抓住了問題的要害。那么,當時為什么會依循這樣的路徑進行改革呢?在我看來,其背后支配性的理念就是對市場的迷信。這里的邏輯是這樣的:只要醫療服務的價格上漲,就會吸引更多的資源進入醫療市場。而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醫療價格的下降,一直降到一個醫院和患者都能夠接受的水平為止。這時候,就實現了經濟學家們掛在嘴邊上的“均衡”。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無論市場的需求多么強勁,醫療價格昂貴的狀況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都很難得到緩解。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太大,培養醫生和籌建醫院的周期很長,以至于醫療服務相對于需求而言將始終是稀缺的,而且也是因為醫療技術的進步——昂貴的醫療器械和藥品的專利費用等也會造成醫療價格的上漲,以至于大部分的需求都不具備支付能力。“第三次全國衛生調查”的結果也證實上述判斷是基本符合實際情況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次門診費用在2003年達到了108.2元,比1998年增長了57.5%;而每次住院費用達到了3910.7元,上漲了76.1%,都遠遠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所以,指望市場調節來自動解決這個問題,那其實是南轅北轍。在足夠遠的將來也許會解決,但我們能不能健康地活到那個時候,就很難說了。 這種狀況,對富人來說,當然不算什么,但對窮人來說,就只能采取或者“小病拖著,大病等死”,或者傾家蕩產,或者像周婆婆這樣“自行了斷”等方式來解決了。這顯然是無助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努力的。所以在我看來,要根本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只有斷然打破對自由放任的市場的迷信,通過政府強有力的介入,為每個公民都提供一個基本的醫療保障,使之享有免于“因病致貧”、“因病自殺”的自由。這樣做雖然不符合完美的市場教條,卻更符合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觀,所以還是必要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