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通脹壓力考驗貨幣政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31日 09:21 金融時報

  記者 付平

  近日,國家有關部門下調了汽油價格,但消費者和輿論的主要話題卻仍然是油價的高企不下。對近年來節節攀升的油價來說,一次姍姍遲來的降價,難以打消人們對漲價的顧慮。

  顧慮無疑為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所說的“通脹壓力猶存”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注腳。《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6.1%;非食品價格上漲1.1%。CPI上漲雖然在控制范圍之內,但通貨膨脹壓力仍需關注。

  央行認為,當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水、電、燃料和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務品調價的壓力,二是國際原油和主要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造成了對下游產品漲價的壓力,三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根據這種現狀,央行將防止通貨膨脹作為近期貨幣政策的一個目標。但專家指出,要想實現這一目標,貨幣政策至少面臨三大考驗。

  首先,宏觀調控目標的多重性增加了貨幣政策的操作難度。中國的宏觀調控在主觀上歷來有多重目標。比如,現在的宏觀調控就要過一個“兩難”的關口:既要控制物價持續上漲逐漸表現出來的通貨膨脹,又要防止貨幣、信貸、投資和工業下降過快、過久引發的經濟衰退,在經濟和物價之間實現均衡增長。政府對于宏觀調控持有多重目標是正常的,但多重目標之間確實經常是互相沖突,不易同時實現的。比如,如果總需求過旺導致了嚴重的通脹壓力,央行就有充足理由提高利率;但若把宏觀調控目標視為刺激糧食生產或鼓勵消費,央行又應該降低利率。盡管有多目標優化的數學模型,但是實際上對多目標的加權、每一個目標的權重,一直是爭議不下。因此,專家指出,宏觀調控的目標應當非常清晰地定在國內價格總水平的穩定上。因為當國內價格總水平穩定時,其他的重要宏觀經濟變量(如實際GDP、失業率、經常賬戶等)更有可能獲得較好的平衡。對央行而言,重要的就是明確自己的主要職責,也就是按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和《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規定,致力于保持幣值穩定,即盯住通貨膨脹目標。

  第二,貨幣政策是否有效關鍵在于傳導機制,而商業銀行對宏觀形勢的反應卻不夠靈敏,這也是央行目前所擔心的。在今年3月舉行的“金融形勢預測分析專家年會”上,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指出,“2005年人民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除了要提高央行自身素質、加強貨幣政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以外,還必須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以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報告》中,也提出要“疏通貨幣傳導機制”。而商業銀行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近來對宏觀形勢的反應卻不夠靈敏,難以保證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這就要求央行要對商業銀行進行正確的引導,以使他們更多地關注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即在關注國家公布的政策規劃和走向的同時關注中央銀行關于信貸方面的提示,從而使商業銀行能夠在控制風險尋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保持金融的平穩發展。

  第三,究竟應該采取何種工具進行貨幣調控,這也是貨幣政策所面臨的考驗。進行數量控制是從源頭上對付通脹的基本手段。從控制信貸規模入手,實現抑制生產價格上漲的目的,的確是有效的做法。然而采用數量型工具調控的成果終究只是階段性的。2004年央行的貨幣操作正是主要依賴數量目標的控制———試圖通過控制信貸過度擴張進而控制投資過度增長的調控思路,結果卻暴露出總量政策調控后經濟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為解決前期調控中所存在的問題,央行意識到需要充分利用價格型工具。2005年貨幣政策的預期目標是,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均為15%。業界人士認為,這一數量目標實際上給進一步運用價格型調控手段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說明今后的金融調控不能單純依賴數量型貨幣調控手段,必須以數量型和價格型工具雙管齊下的方式進行,包括進一步調整利率水平甚至在適當的時機增強匯率彈性。對此,《報告》的說法是今后要“研究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的合理組合,增強調控能力。”

  面對通脹壓力,《報告》提出,在今后的時間里,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增強公開市場操作應對外匯、財政和現金等因素沖擊的有效性,擴大貨幣調控空間。綜合考慮貨幣信貸增長等變化趨勢,研究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的合理組合,增強調控能力,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貨幣信貸平穩合理增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貨幣政策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周 杰 倫
無與倫比時代先鋒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