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貿易摩擦:我們對全球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8日 11:10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陳功 來源:中國經營報 全球化現在似乎是一個人人盡知的概念,其實并不盡然。很多時候,我們對全球化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以最近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國際遭遇來說,人們就可看到傳統工業的基地生產方式所存在的嚴重問題。
中國迫于國際市場的壓力,自我提高了紡織品出口的關稅,緩解世界各地對中國紡織品出口浪潮的擔憂。對此,多數觀點把原因歸結為貿易保護、匯率壓力等原因。甚至有些忿忿不平的人講,這個世界有強權而沒公理,明明中國在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之后才爭取到了享受自由貿易的權力,但實際上還是處處受制于人,并沒有真正迎來市場開放的春天。 美國著名金融家巴菲特在哈佛大學演講時,面對人們對財富集聚的質疑曾經講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他說,擁有實力并不是罪過。實力的取得,靠的不是肌肉的力量,靠的是智慧。同樣的道理,中國在世界強權面前,感情用事,根本不會起作用,我們能夠依靠的也只能是自己的智慧和策略。 中國紡織品全球貿易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其中,我們有我們的問題,別人有別人的問題。就我們自己而言,中國雖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中國工業以及中國的匯率體制并沒有完全適應市場形勢的變化,我們的工業依然是非常傳統的基地形態的生產方式。 所謂基地形態的生產方式,是指在某一個地方集中大量生產,然后向其他地方大量銷售和出口,這是一種傳統形態的工業生產方式。與基地工業形成對照的是網絡工業,這種生產方式是分布式的,如果可能的話,會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生產資源,按照經濟效率和社會環境的要求來組織生產。 就全球工業生產的趨勢而言,網絡工業是潮流,由集中到分散是方向。任何產業的集聚,總是相對的。過頭兒了,就會產生不經濟。前一時期,中國要成為“世界工廠”的輿論甚囂塵上,好像中國一旦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因為勞動力成本的便宜,世界各地的工業生產就都會轉移到中國。其實,這是很片面的提法。過分強調了勞動力因素,忽略了能源、資本、地理、制度和社會等經濟要素。很明顯的道理是,中國一家成為“世界工廠”,那世界上其他的人都干什么去?這種情況下,矛盾和沖突根本無法避免。 事實上,傳統基地工業的癥結問題就在這里。在全球化的時代,當工業生產和組織集中于一國的時候,因為生產在一國,出口卻面向全世界,這個時候矛盾和沖突也將集中于一國之上。在過去,日本就曾經一廂情愿地這樣組織過工業生產,希望成為全球生產基地,但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美國逼迫日元升值,使得日本經濟迄今緩不過勁兒來。此后,日本經濟界汲取了教訓,通過大量的對外投資,將工業生產逐漸分布到世界范圍,也包括中國,由此從基地工業走向了網絡工業。至于后來,日本遭受亞洲金融風暴的沉重打擊,那是后話。其中反映出的問題,也不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問題,而是日本經濟結構的問題。 不得不指出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存在著一種懼怕正視現實的心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接受了大量的外資,但我們并未認真地想過,大批的外國企業為什么一定要來到中國設廠,這些外國企業直接將產品出口到中國不就行了?是勞動力因素促成的嗎?并不是,中國當年符合現代生產條件的勞動力很少,而且美元與人民幣匯率之比曾經達1∶2.3。 顯然,真正促使外國投資進入中國的因素,是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和外國企業的全球化視野。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在全球化視野上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客觀看待此問題,我們事實上同樣存在兩個標準,我們要求外國企業走進來,但我們自己的企業卻不愿意走出去。我們只希望維持傳統的基地工業,大量生產,大量向全球銷售,但這是無法持續的。全球化畢竟是潮流,世界一定會以各種形式要求中國按照世界的標準,而不是中國的標準,參與全球經濟體系的運作。 從基地工業走向網絡工業是必然的,為了繼續保持中國紡織業以及其他工業體系在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中的競爭優勢,我們必須以網絡工業為導向,積極采取措施,大力發展外向型聯合企業。將工業生產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與國外企業結成廣泛的聯盟,通過資本重組和生產重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網絡格局,以國際化經營來規避反傾銷和貿易保護主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