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稅負不在高低而在是否合理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8日 11:00 中國經營報

  作者:姚中秋 來源:中國經營報

  美國《福布斯》雜志近日發布“全球2005稅務負擔指數”稱,在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內地是全球稅負第二重的地方,居于法國之后,也是亞洲稅負最重的地區。

  盡管財政部門每年都會很自豪地宣稱,今年稅收收入增長了多少,把這作為一項工作
成績。不過,對于這個稅負第二名,卻似乎有點難為情。

  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解釋說,中國稅負排名不應該如此之高。然后,就是專家們的眾說紛紜。有的專家支持樓繼偉的看法,并且拿出數據說,一些西方國家在40%左右,甚至還有50%以上的,我們的宏觀稅負只有25%左右,這樣看來我國的稅負肯定不是第二高。也有專家指出,福布斯的計算方法雖然不是很合理,但中國稅負較高也是一個事實。

  這樣的爭論,其實令人有點難堪:專家們拿不出有關中國宏觀稅負的權威數據,樓繼偉也沒有拿出來。這本身或者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現代稅收乃是公共財政的一個方面,公共財政,首先得是公開的財政。稅收直接涉及到民眾的財產,需在獲得人民同意之后方可征收;稅收負擔,似乎也應當由民眾或者他們的代表來確定。那么,就得讓人民知道,他們的稅負究竟有多重,并讓他們來判斷,這一稅負水平是否合理。

  當然,名義宏觀稅負是可以輕易計算出來的。只要用政府公布的全年財政收入除以當年的GDP即可。不過,在中國,政府公布的財政收入數據,遠不能說明企業和民眾的實際稅負。在法定稅種之外,企業和個人還需向政府繳納具有稅賦性質的其他費。學者們對于這些稅費的總量,估計數據大相徑庭。從公共財政的角度看,政府財政部門有必要給出一個權威的估計數據,進而計算出國民和企業的真實稅負。

  只有以這樣的數據為依據,專家們的爭論才是有意義的,而財政部門進行稅改也才有一個比較堅實的依據。目前,財政部門正在進行多項稅改,然而,只有弄清個人和企業的真實稅負,財政部門才有可能制訂出合理的稅改方案。單項稅改之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是否具有整體視野,該項改革是否有助于整體稅負達到一個合理的水平。

  在討論稅負的時候,真實的宏觀稅負水平本身當然是很重要的。但至少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則是,稅負水平是否“合理”,這與稅負水平究竟是高是低,應當是兩個問題。而判斷一國稅負是否合理,可以參照幾個因素:

  其一,稅收制度是否合乎憲政原則。稅負雖然可以客觀地以數字來計算,但稅負是否合理,卻主要取決于民眾的主觀感覺,也即,民眾對征稅程序的印象。假如人們發現,政府在征稅時,征求了民意代表的同意,尊重了他的權利,他就會認可該稅收,由此累積而成的總體稅負,也就是合理的。已故經濟學家楊小凱談到英國與法國的稅收時即曾經反復強調,18世紀英國人的稅負遠高于法國,但卻從來沒有引致民怨,原因在于法治下的稅制讓人民對稅、對財政擁有話語權和決策參與權。

  其二,稅負與福利是否對稱。無論如何,對于民眾來說,稅是一種付出。而人們之所以同意納稅,乃是為了獲得政府所提供的安全保障、其他公共服務及若干公共品。盡管稅負與福利之間,可能存在一般商品市場上支付與收益間那樣明顯的、可以為人感覺的關系,但人們對此也不是一點都沒有感覺。假如在較高的稅負下,人們能夠享受到較大福利,則這較高稅負就可能是合理的。相反,假如稅負并不很高,但人們所享受的福利卻更低,則這個稅負水平也不會被認為是合理的。

  其三,稅負是否妨礙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這依然幾乎無法精確計算,而是人們的一種感覺。盡管高稅負可能帶來高福利,但高稅負、高福利也有可能對國民的勤勞精神產生負面影響,在社會上形成懶漢文化、形成一種依賴政府、依賴社會的心理,從而損害公民的責任感和社會長遠的創造力。假如出現這樣的情況,則該稅負即使得到了民意代表的同意,即使提供了與其相稱的高福利,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福布斯》的“刺激性”報道,再次引起人們關注目前的稅負水平,在近幾年政府稅收收入連續大幅度增長、且遠高于GDP增幅的背景下,也確實有必要考慮稅負問題。不過,與其根據他國經驗及理論模型爭論稅負水平是高是低,不如透過民主程序,仔細地探究稅負水平是否合理,從而推動稅制進入憲政法治軌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戛納電影節
《星戰前戰3》
2005中國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聯賽第10輪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大城市停車的煩惱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