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諧成本欠賬 民怨或引發民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7日 15:48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網5月27日電 最新出版的《瞭望》周刊刊載文章指出,由于片面強調經濟發展的觀念,一些地方必須支付的“社會和諧成本”存在欠賬,使中國各種不同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容易誘發社會沖突與震蕩,影響執政基礎。 文章說,對部分階層、尤其是弱勢群體,改革有可能意味著利益上的損失和付出。這種損失長期被社會忽視,就會加劇他們的社會不公平感和被剝奪感,導致心理失衡,產生“
文章指出,“上班無崗、種田無地、低保無份”的失地農民是當前一個數量龐大的上訪群體,而失地農民普遍反映的住房、補償、就業等生產生活問題幾乎都是應該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和諧“欠賬”。據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調查,四川未兌現的農民拆遷、安置補償費達13.6億元,占應兌付總額的13%,僅南充市就拖欠2.9億元,占應兌付的21%。近3年來,四川有48.6萬人完全失去土地,失地農民總數的56%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不少失地農民心有怨氣,認為給的補償“少得可憐,簡直是明搶”,而心有怨氣。 這種情況在部分地區更加突出。在三峽庫區,由于三峽工程幾十年“不上不下”等原因,歷史欠賬多,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滯后。作為三峽庫區中心城市的重慶市萬州區,困難弱勢群體是一個龐大的社會階層。下崗失業人員近6萬人,占城市總人口的11.3%,實際失業率接近18%,市區有6萬人靠每月115元的低保度日,許多三峽移民失地、失業,生活水平下降。此外,還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部分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待就業。他們找不到工作,生活沒有保障,心理失衡。 文章說,在這些利益受損的社會群體中,不滿、怨恨已經成為他們的情緒主體。這種情緒平時難以通過正常渠道表達,一旦與社會擦出火花,就可能以狂熱盲目的形式發泄,以求引起社會關注。 據調查了解,當前不少社會矛盾因基層政府不支付和諧成本而生。一些事件多是由于群眾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自發組織起來,通過集體行動,喚起政府的關注,使自身利益能得到政府的確認和保障。在群眾反映強烈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不同階層的社會矛盾找到相同的矛盾指向,即掌握社會資源最多的政府機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