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網站: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外資并購情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5日 18:17 商務部網站 | ||||||||
近二十年來,跨國并購與直接投資同步迅速發展,跨國并購在國際直接投資流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2000 年世界跨國并購總額已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 9 成以上。特別是在發達國家之間,直接投資主要是以跨國并購的方式實現的。在發展中國家,情況有所不同。90 年代中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并購也一直在迅速增長,但所占比重仍低于新建投資。2000 年以跨國并購方式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額僅為直接投資總額的 3 成。總體上看,發展中國家跨國并購與直接投資流量的比率呈上升趨勢。1995 年跨國并購額占直接投資流入
一、東南亞和拉美國家跨國并購概況 1. 跨國并購的案數及規模 在發展中地區,拉丁美洲是跨國并購發展最快的地區,也是跨國并購份額最大的地區。1995 年到 2000 年間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跨國并購 (出售) 額從 86 億美元增長到 452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 32%,而整個發展中國家的年均增長率為 28%。2000 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在發展中國家跨國并購總金額中所占的比重達 65%。在拉丁美洲國家中,以 1995-2000 年間跨國并購累計金額計算位居前列的國家分別是巴西 (821 億美元)、阿根廷 (452 億美元)、智利 (181 億美元) 和墨西哥 (179 億美元)。 2000 年全球跨國并購金額超過 10 億美元的案例共有 175 件,被并購方屬發展中國家的有 9 件,除 1 件發生在加勒比 (百慕大),其余 8 件均發生在拉丁美洲,即巴西 4 件,阿根廷、委內瑞拉、墨西哥、智利各 1 件,顯示出拉丁美洲在全球跨國并購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在全球跨國并購中,亞洲是僅次于拉丁美洲的重要地區。在亞洲國家中,東亞占據首位,其次是東南亞。2000 年東南亞國家跨國并購金額為 57.46 億美元,占發展中國家跨國并購出售額的 8.3%。1995 年東南亞國家跨國并購金額為 35 億美元,1996 年下降到 19 億美元,1997 年猛增到 58 億美元,1998 年 74 億美元,1999 年達到 89 億美元的高峰,2000 年回落至 57.46 億美元。6 年間跨國并購的年均增長率為 8.5%。1995-2000 年東南亞國家累計跨國并購金額最多的國家依次是菲律賓 (96.21 億美元)、泰國 (88.17 億美元)、新加坡 (70.83 億美元)、印度尼西亞 (43.37 億美元) 和馬來西亞 (39.20 億美元)。 1995-2000 年世界跨國并購出售額 (單位:億美元) 地區/國別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發達國家 1646 1887 2347 4451 6811 10572 歐盟 751 819 1146 1879 3573 5865 美國 532 681 817 2095 2519 3244 日本 5 17 31 40 164 155 發展中國家 160 347 646 808 736 697 非洲 2 7 17 7 12 20 南亞、東南亞、東亞 63 97 186 158 284 211 拉美和加勒比 86 205 411 639 419 452 西亞 2 4 4 1 3 9 中東歐 59 36 55 51 91 169 世界合計 1866 2270 3048 5316 7660 11438 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跨國并購數據庫 2. 跨國并購的部門及行業構成 拉美國家跨國并購的部門及行業構成。1991-1999 年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跨國并購出售額累計為 1941.21 億美元,其中初級產業 67.31 億美元,占 3.5%;第二產業 696.66 億美元,占 35.9%;第三產業 1177.24 億美元,占 60.6%。第三產業是跨國并購最集中的部門。 在初級產業中,以跨國并購方式進入的外國投資主要集中在采礦、采石業和石油業,這些行業占初級產業跨國并購出售額的 83.2%,而農林漁獵業只占 16.8%。 在第二產業中,焦炭、石油和核燃料行業跨國并購額為 213.63 億美元,占部門跨國并購總額的 30.65%,居第一位;化學和化學制品居第二位,占 24.22%,金額 168.74 億美元;食品、飲料和煙草 136.78 億美元,占 19.6%,居第三位;以下依次是金屬和金屬產品 (6.5%)、非金屬礦產品 (5.6%)、電氣和電子設備 (4%)、木材和木材制品 (3.8%)、汽車和其他運輸設備 (1.6%)。 在第三產業中,居第一位的是運輸、倉儲和通訊業,并購金額 377.98 億美元,占第三產業跨國并購總額的 32.1%;其次是水、電和天然氣,金額 280.27 億美元,份額 28.8%;金融業居第三位,金額 277.32 億美元,占 235%。 綜合各個行業的情況,跨國并購最集中的行業是運輸、倉儲和通訊業,水、電和天然氣,金融業,焦炭、石油和核燃料工業等。 東南亞國家跨國并購的部門及行業構成 (因受資料限制,部門和行業構成分析所依據的統計資料沒有包括新加坡,而包括了韓國)。1991-1999 年間東南亞國家跨國并購出售額累計 416.25 億美元,其中初級產業 8.36 億美元,占 2%;第二產業 211.15 億美元,占 50.7%;第三產業 196.73 億美元,占 47.3%。 在初級產業中,采礦、采石業和石油業 5.99 億美元,占 72%,農林漁獵業占 28%。 在第二產業中,食品、飲料和煙草 51.11 億美元,占部門跨國并購總額的 242%,居第一位;焦炭、石油和核燃料 27.06 億美元,占 12.8%,居第二位;電氣和電子設備 24.84 億美元,占 11.8%,居第三位;化學和化學制品 24.73 億美元,占 11.7,居第四位;機械和設備 22.92 億美元,占 10.9%,居第五位。 在第三產業中,金融業居第一位,金額 68.31 億美元,占 34.7%; 運輸、倉儲和通訊居第二位,跨國并購金額 56.74 億美元,占 28.8%。其他行業所占比重均在 10% 以下,依次是水、電和天然氣,貿易,旅店和餐飲,商務服務等。 從整個經濟來看,東南亞國家跨國并購最集中的行業是金融業、運輸、倉儲和通訊業和食品、飲料和煙草業。 對比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跨國并購的部門及行業構成可以看出,兩個地區有一些明顯的不同。拉丁美洲國家第三產業已成為跨國并購的最大部門,而在東南亞占據第一位的仍然是第二產業。在第二產業中,拉丁美洲國家占第一位的是焦炭、石油和核燃料工業,而在東南亞占第一位的是食品、飲料和煙草業。兩個地區也有一些共同的東西,這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和金融業成為跨國并購的最主要領域。 3. 東道國對跨國并購的法律框架及政策取向 近年來,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對外國投資特別是跨國并購政策有以下一些動向: 首先是加強了對外國投資的保護、鼓勵和促進。由于外國直接投資以及跨國并購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日益得到認識,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普遍在努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包括以跨國并購方式進入的外國直接投資,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跨國并購的投資自由化政策。近年來,這些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了對外國投資的保護,取消了對外國投資的某些限制,擴大了開放的領域,增加了促進投資的措施,提高了外國投資的待遇。這些政策取向也反映在近年來簽訂的雙邊和多邊與投資有關的協定中。例如,在 1998 年下半年和 1999 年,智利與墨西哥之間以及歐共體成員國與墨西哥之間簽訂的自由貿易和投資協定就體現了減少限制和自由化的趨勢。東南亞的東盟和拉丁美洲的南錐共同體市場這些區域集團的形成促進了跨國并購的發展。 其次是保留了對跨國并購的某些限制。世界各國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管理和法律框架一般來說同時也適用于跨國并購。在取消對外國所有權的限制后,允許收購國內企業的多數股權。但與此同時,仍有許多國家,包括拉美和東南亞國家,對外國直接投資和跨國并購采取了區別對待的政策,保留了東道國針對跨國并購的各種政策工具,其中包括對于跨國并購的特別批準要求。這方面有代表性的就是馬來西亞政府對跨國并購采取的政策。馬來西亞政府專門針對跨國并購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應當直接或間接導致馬來西亞人更加平等地擁有所有權和控制權; -在馬來西亞人的參與程度、所有權和管理、收入分配、經濟增長、就業、出口、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和品種、經濟多元化、當地原料的加工與提升、培訓、效率以及研發活動等方面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凈經濟利益; -不應對國防、環境保護和區域發展等方面的國家政策產生負面影響。 第三,金融危機迫使東道國放寬對跨國并購的限制。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在 1998-1999 年,亞洲 5個受危機打擊最嚴重的國家的跨國并購迅速增加,他們占了亞洲跨國并購總額的 60%。這 5 國中有 4 個是東南亞國家。金融危機使這些國家的銀行業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不得不靠外國投資對銀行業進行重組,從而推動了大規模的跨國并購,使金融業成為危機之后外資收購的最大行業。 第四,私有化為跨國并購開綠燈。近年來,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對一些原來由國家壟斷的部門實行了私有化,增加了可供出售的國內企業的供給,帶動了跨國并購的發展。特別是在拉丁美洲,私有化成為吸引外國投資的重要手段。在 1987-1999 年間世界最大的 50 起與私有化有關的跨國并購交易中,拉美國家占了 18 起,其中最大的賣家是阿根廷和巴西。涉及東南亞的有 1 起,即菲律賓可口可樂瓶裝公司。 第五,普遍訂立反壟斷法。拉美和東南亞國家在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減少對跨國并購的限制的同時加強了反壟斷立法。跨國并購最大的負面效應在于它可能導致的壟斷,東道國市場被外資控制,造成東道國資源的浪費和社會福利的損失。反壟斷立法有利于將跨國并購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資料,到 2000 年 6 月底,幾乎所有拉美國家均已正式通過了競爭法。東南亞的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己正式通過競爭法,馬來西亞和越南正在制定過程中。 二、跨國并購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 跨國并購作為外國直接投資的一種形式,它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在總體上與外國直接投資是一致的。但是,相對于新建投資而言,跨國并購又有其自身的特點,會對東道國經濟產生一些不同于新建投資的影響。這種影響在許多場合對東道國來說是較為不利的或者是負面的。例如,跨國并購在進入時往往不增加新的生產能力,只是將所有權和控制權從本國轉移到外國人手中,這種轉移常常伴隨著關閉某些生產部門和裁員,在某些行業形成壟斷等等。但是,諸如聯合國貿發會議《世界投資報告》等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新建投資與跨國并購對東道國的影響的差別趨于弱化。同時,只要東道國采取適當的政策,對跨國并購產生的某些負面影響是可以控制的。 1. 對行業結構與競爭的影響 跨國并購對市場結構與競爭的影響是比較復雜的,它既可以促進競爭,也可以抑制競爭。當外國投資者收購了處于困境、瀕臨倒閉的當地企業,使企業得以生存甚至發展壯大,那么跨國并購對保持市場競爭起到的是正面的作用。在某些場合,跨國并購動搖了國內一些大企業的壟斷地位,帶來有效的市場競爭,這對東道國市場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但與此同時,跨國并購也會產生削弱競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通過收購當地企業,從而獲得占統治地位或壟斷地位的市場份額,或者收購與之競爭的市場領先企業。這種并購往往導致跨國公司在當地市場份額迅速擴大并形成壟斷,抑制當地市場上的競爭,這是跨國并購最大的負面影響所在。 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末的巴西電信私有化,向本地和國外公司打開了市場的大門。一些大的跨國公司,像西班牙的 Telefonica SA 以跨國并購方式進入巴西。跨國公司進入使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得到加強,效率提高了,服務得到改善,以前居民安裝一部固定電話要等數月之久,現在不超過一周便可安裝完畢。巴西電信業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拉丁美洲的市場主導,向阿根廷、智利等鄰國提供設備。但與此同時,巴西的電信業也基本被跨國公司控制。西班牙的 Telef’onica SA 公司控制著 85% 的市場,其余 15% 由當地公司 v’esper 控制。 在阿根廷,西班牙雷普索爾石油公司 (Respol) 控制著該國 57.5%的石油市場;西班牙電話公司 (Telefonica) 和西班牙天然氣公司 (Gas Natural) 則分別占有 45.8% 的通信市場和 23.3% 的天然氣市場。 在墨西哥,金融業向外資開放后,跨國公司大舉進入,外資所占市場份額急劇上漲,例如,外資在 1994 年的市場份額只有 3%,1995年翻了 1 倍,在 1999 年達到了 22%,實際上,有銀行分析家認為,外資銀行將在 20 世紀末控制著墨西哥銀行體系的 25%,大大高于墨西哥政府向 NAFTA 承諾的水平 (1999 年前達到 15%)。 上個世紀 80 年代后期拉美國家紛紛實行改革,減少政府干預,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私有化。由此也引發了跨國并購的高潮。跨國公司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效益,也增強了某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其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一些相關行業資本的集中和壟斷程度進一步提高,跨國公司對拉美經濟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2. 對就業的影響 跨國并購對就業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要看收購方的動機和被收購方的具體情況。如果跨國公司收購當地企業的目的是為了進入東道國的國內市場,或者為了降低成本、保持或擴大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那么對就業的影響就可能是中性的或是正面的。隨著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擴大,就業有可能得到增加。例如,哥斯達黎加的 4 家大型食品工業企業先后在 1995 年和 1997 年被跨國公司收購,到 1999 年,有 3 家企業的就業增加了,1 家企業的就業保持不變。 如果跨國公司在并購中尋求的是戰略資產,被并購企業已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高素質的勞動力,那么,并購之后,就業往往得以保持并有可能擴大。 如果被并購的企業已瀕臨破產,并購之后,雖然有可能裁員,但從保護就業的角度來看,并購仍對就業有積極的意義。 如果并購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被并購的企業效率低下,技術和管理落后,或者所處行業嚴重供大于求,那么通過并購實現的重組很可能導致裁員,從而減少就業。在汽車和金融行業,這種現象是比較普遍的。例如,在巴西,跨國公司對當地銀行的收購就導致大幅裁員。在最近的金融危機中被外國投資者收購的泰國的一些銀行隨后也裁減了職員。 一些國有企業在實行私有化被外資并購之后,往往導致裁員。例如,拉丁美洲的供電行業就是如此。菲律賓的馬尼拉供水廠于 1997 年被兩家跨國公司收購,雇員人數從7370 人減少到 4580 人。 3. 對出口的影響 在世界貿易中,特別是在高附加值產品貿易中,跨國公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國公司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技術水平和勞動力成本,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體化的生產體系。跨國公司將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建立面向國際市場的生產。跨國公司的進入不僅使發展中國家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而且帶來了營銷知識和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加。在跨國公司主宰國際貿易的情況下,能夠進入跨國公司的營銷網絡,是發展中國家增加出口的必要條件。 不同形式的外國直接投資對出口的影響有所不同。新建投資對出口的推動作用顯得更加明顯。許多出口導向型產業在發展中國家的出現,依靠的完全是新建投資。然而,當發展中國家現有的具有出口潛力的企業被跨國公司收購重組之后,出口業績同樣得到了提升。說明跨國并購同樣也可以對東道國的出口起到促進作用。 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最近在泰國,當汽車零部件工業面臨競爭力下降甚至面臨破產時,跨國公司以并購方式進入,對當地企業進行重組,使當地企業得以繼續生存,出口業績得以保持和提升。2000 年初由哥斯達黎加外貿部對該國食品工業 10 家被外國公司收購企業的調查表明,在并購之前一直面向國內市場的企業中有 2 家已成為果類食品的地區性出口商,有 4 家企業增加了出口額,其中有 2 家企業的出口額顯著增長。 除了直接促進出口的作用之所外,在增強企業關聯度方面,新建投資和跨國并購也略有不同。一般而言,新建投資與當地企業的關聯度往往較弱,因而更多地依賴國外的供應商和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而被跨國并購的企業,因與當地的供應商有長期的業務聯系,因此對國外供應商的依賴較小。跨國并購對發展東道國當地的供應商相對較有利一些。 三、發展中國家躊國并購的借鑒意義 由于各國的具體國情不同,各國對跨國并購的態度也有所不同。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都是積極吸引外國投資的國家,但是在吸引外資進入的方式上側重點有所不同。拉丁美洲國家更多地是采用跨國并購的方式,而東南亞國家則更加注重新建投資方式。2000 年拉丁美洲國家跨國并購金額超過了外國直接投資的一半,而東南亞國家的跨國并購額只有外國直接投資的四分之一。盡管在跨國并購的規模上有這樣的差別,但是比起我國來,他們畢竟是先行一步。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足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具有共性的啟示和借鑒。 1. 完善反壟斷立法,建立強有力的執行機構 從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跨國并購的實踐可以看出,跨國并購對東道國行業集中度和壟斷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為了降低跨國并購的負面影響,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普遍制定了競爭法,以便對跨國公司在相關行業的擴張給予必要的約束。但是,實際情況表明,許多國家在這方面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實踐證明,單有立法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強有力的執行機構來保證立法的實施。許多發展中國家缺乏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經驗和抗衡跨國公司影響的有效手段,雖有反壟斷法執行機構,但行動不力,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結果就像我們所看到的,在一些拉丁美洲國家,某些行業已經被跨國公司所控制。 2. 建立必要的勞動保障制度 跨國并購往往造成裁員,這是在各國都普遍存在的現象。對此,東道國政府應制定專門的政策,對跨國公司的裁員行動進行規范,保護職工的合法利益,最大限度地減少裁員給社會造成的不安定因素。在這方面,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做法包括:在跨國并購談判時,要求跨國公司對職工就業做出承諾;對解聘的職工給予必要的補償;將相關的信息及時告知所在國政府機構、企業工會組織等。總之,就業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極為關注的問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國內的社會保障體制還很薄弱,更應對跨國并購的就業安排在政策上做出明確而完備的規定。 3. 加強行業監管 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為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紛紛加大了對外開放的力度,特別是在服務領域如金融、交通、通信、公用事業等方面實行了投資自由化措施,跨國公司大舉進入,這就給行業監管增加了難度。發展中國家在開放過程中必然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如果在這一程中放松了行業監管就有可能出問題。一些拉美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實行私有化、對外開放之后放松了行業監管致。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國家控股,或者保留“金股”,即國家保留最終的否決權。對銀行、保險業應加強監管。 4.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主動開展國際合作 不論是拉丁美洲還是東南亞國家都曾爆發金融危機,而在爆發金融危機之后,金融領域又成為跨國并購的重點領域。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關國家對跨國并購的政策發生了變化,對外資更加開放了,減少了對跨國并購的限制。危機使這些國家迫切感到對企業進行改革和重組的必要。但是在這種非常情況下實行的跨國并購,往往因東道國所處的不利地位而使交易更有利于收購方。有鑒于此,發展中國家應注意及時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企業的改革與重組。跨國并購不應當只作為解決危機的手段,更應當成為長期推動企業改革重組的工具。 目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但仍存在諸多隱患。國有企業面臨改革與重組的艱巨任務。我們應抓住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一方面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步伐;另一方面積極吸引國際投資,推進跨國并購。在推進跨國并購過程中,既要解決不良資產,更要注重以優質資產實行強強聯合。要以我為主,主動尋求真正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的進入,以此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企業的管理和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作者:孫笑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