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開店 想象中的財富饕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2日 19:06 《財經時報》 | ||||||||
知識分子開書店,總有種與商人開書店不同的氣息,在狗肉館與按摩房之間,李克富的理想是讓知識能夠自由流動和傳播 □ 本報實習記者 吳華貴 徐濤 知識流書店開張已有月余。作為老知識分子,已70高齡的店主李克富向《財經時報》
知識型的財富業(yè)務 “我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知識分子,讓真正懂書的人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書。” 一口濃重的江蘇口音。盡管在北京生活多年,已經70高齡的李克富老先生仍然鄉(xiāng)音難改。 開業(yè)才1月有余,李克富的知識流書店就開始掙錢了。 “這不,上海師范大學剛從我們這里采購了15萬元的圖書,這給我們未來的經營帶來了很大的信心。” 李克富自豪地說。 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開門紅,這可能與知識流書店之后的準確定位有關。在李克富眼里,所謂知識流就是知識的流動和傳播。“我開店的宗旨就是希望知識能夠在專家、讀者和書店相互之間自由流動。”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李克富的眼睛始終在微笑地看著我們,但他的思緒卻遠遠地停留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 李克富說了一件令他至今難忘的事。 有一次他去遼寧省錦州市跟同行一起開會,在開會的過程中,他一個朋友告訴他說很想買一本哲學史方面的書,但一直沒能如愿。李老師當時就很驚訝,這本書已經出版多年了,一個搞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居然還買不到書。 李老師告訴我們,現在很多書店賣的書都很雷同,各種暢銷書、考試輔導書占據了書店大部分空間。作為一個主要服務于知識分子的書店,他希望自己的書店能夠在知識分子的相互溝通中起到橋梁的作用。 希望女承父業(yè) 李克富是北大哲學系退休老教師。1964年他從北大法律系畢業(yè),后來又到了哲學系工作。雖已年逾古稀,但李克富的身體還很硬朗。 之所以投資書店,這與他當年在風入松書店的經歷有關。 1995年退休之后,李克富在風入松書店幫忙做點事情。風入松書店是已經去世的北大哲學系教授王緯創(chuàng)辦的民營書店,曾一度在書業(yè)及知識分子圈內有相當影響力。 風入松書店的經歷無疑讓李老找到了一個新的天地,并讓他對書店經營產生了興趣。 顯然,這個50平米左右的小書店讓李克富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但同樣也給他帶來了挑戰(zhàn)。“從清華西門到這個路段,到現在還沒有通上網絡寬帶,這讓書店的網絡經營受到阻礙。”李克富略顯無奈地說。而這只是整個書店經營面臨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更大的困難則是今后的營利問題。 “希望我的兒女以后可以把書店繼續(xù)下去。” 李克富笑談道,“當然,這也要看兒女自己的意愿了。” 李克富是先學法律,再讀哲學,而他女兒的求學經歷恰好跟他相反,是先讀哲學,再讀法律。這或許也是他們父女之間的另一種淵源。 經營難題 知識分子開書店,總有種與商人開書店不同的氣息。曾經被稱為京城四大天王的風入松書店和萬圣書園就是知識分子開辦的。這些書店的宗旨不單單是為了商業(yè)盈利,用個時髦的詞來說是以文養(yǎng)文。知識流書店也是這樣。 李克富是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這點讓我們肅然起敬。“我們這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方面的書是最全的。”李克富非常自豪地說。李克富的許多老朋友都是這方面的專家和權威。北大、清華、社科院以及中央黨校的許多哲學教授、馬列學者都跟李克富的書店有聯系,而這方面的資源也為李克富的書店經營開拓了一定空間和特色。 由于剛剛開業(yè),目前知識流書店的主要業(yè)務還是靠團購。現在很多大學圖書館藏書比較單調、陳舊,所采購的圖書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這類大學圖書館就成為知識流書店最主要的團購客戶,知識流書店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yōu)勢,幫助它們采購圖書。 “單靠團購業(yè)務是不行的,還要大力發(fā)展零售業(yè)務。”李克富介紹說。確實是這樣,目前北京圖書市場競爭很激烈,光各類民營書店就有2500家,市場已經趨于飽和,利潤很薄。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培育零售、如何搞好書店經營,對年事漸高的李克富來說還是一個難題。就像許多知識分子開店一樣,用知識來饕餮財富,或許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旁白】商業(yè)考量 不可或缺 □ 沈山 知識分子辦書店,在現代中國并不是沒有傳統,像魯迅、胡適、顧頡剛、張競生,都有這樣的經歷。最成功的可能就要算鄒韜奮了,他辦的生活書店在1949年后成了中國內地出版界的主力。 九十年代中期,知識分子辦的學術書店又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內地出現,從萬圣書園到風入松再到貴州的西西弗書店,這股風潮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知識分子辦店傳統的一個回歸,李克富老先生新開的這家知識流書店則是這股回歸浪潮的一支小小的支流。 知識分子辦書店,初衷多是為了自己的學術理想,其意義往往不在生意,而在文化傳播。不可否認,這些學術書店的存在,推動了當代文化的普及和發(fā)展,并促進了國民文化的建設。那些學術教授們也因辦書店而受到人們尊敬——“風入松”書店的創(chuàng)辦人王煒先生在英年早逝后,據說有好幾百人自發(fā)前往八寶山與其遺體告別。這充分說明人們還是從內心感激這些知識分子為推動文化發(fā)展所做的事功。 不過,知識分子開的書店普遍經營困難,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不排除這種情況與目前中國整體的書業(yè)和學術環(huán)境不佳有關,很多投資規(guī)模更大的民營書店相繼倒閉就很能說明問題,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知識分子自身的商業(yè)考量比較欠缺。 開書店固然可以高揚自己的學術理想,但從經濟角度看,開書店更是一門生意,一種商業(yè)行為,一旦欠缺商業(yè)考量,經營困難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如果生存都是問題,更遑論學術理想的高揚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