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景區門票上漲 三年最多漲一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2日 18:47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舒圣祥,東方愚 來源:中國經營報 “三年最多漲一次”的暗含邏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出臺文件規范景區門票價格管理,要求景區門票上漲聽證會公開舉行,保證參加聽證會的人員有1/3是消費者;以外地游人為主的,聽證會還要保證
“三年最多漲一次”,傳媒在報道此則新聞時,大多使用了類似的新聞標題或導語。顯然,這被看做了《通知》中最大的“亮點”之一。筆者發現:本意旨在約束漲價者頻繁漲價的規定,卻讓人多少讀出了些不是滋味的滋味來。 首先,“三年最多漲一次”,某種程度上等于間接承認了景區爭相漲價的合理性。每次景區想漲價,都會提出一些大同小異的理由來。而這些理由又都被專家和公眾駁了回去。奇怪的是,此后卻再也不見漲價者的回應。為何?因為他們根本就無意跟人論理,而只是完成任務式地找一個托詞罷了。“不該漲”是第一層次的問題,“多少時間漲一次”是依賴于前者的第二層次問題。如果前者已被大眾否定,提出第二層次問題顯然是畫蛇添足。不但如此,單獨提出第二層次問題,更像是已經對第一層次問題表示了肯定。 其次,“三年最多漲一次”,對于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景區管理者來說,容易異化理解成一種“漲價許可”。在漲價的惟一攔路石——聽證會——又形同虛設的情況下,“三年一漲”會不會成為一種景區慣例呢? 其實,老百姓真正關心的并不是“多少時間漲一次”的問題,老百姓關心的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以什么樣的漲價理由支撐,經過什么樣的特定程序,才能進行多大幅度的漲價;以及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以什么樣的機制約束,必須進行多大幅度的降價。 “溫州模式”強制化變遷的冷思考 今年4月,溫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實施發展工業“12345工程”動員大會。溫州市委書記親作動員報告,將作為溫州2005年“一號工程”的招商引資思路明確化與細致化,并嚴令對有意擋道、阻礙“12345工程”實施的部門與個人,一定要追究責任。 根據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制度變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誘致性變遷,即自發性變遷,一種是強制性變遷,即由政府法令引致的變遷。 兩種方式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溫州市政府選擇的是后者,即政府通過制定招商引資的硬性指標,及讓各縣市區的領導干部簽下“軍令狀”的做法,來補救溫州經濟體制現存的不足。這樣的舉措就像“趕馬車”一樣,使得各級政府產生了一種緊迫感,繼而上升為責任心,將從一種程度上改善溫州經濟主業投資力度減弱、外資經濟滯后的現狀。 然而,強制性變遷的不足之處同樣不容忽視。換句話來說,改革必須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既要看到制度變遷取得的一點一滴成績,也要看到所付出的成本與代價。筆者認為,溫州的強制化變遷必須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將招商引資“數字化”的做法仍然帶有“GDP導向”的味道;其次,外資力量遭遇民營經濟路徑依賴“脾性”所產生的瓶頸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再次,“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成為制度優化與變遷的障礙,并將使溫州模式轉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大打折扣。所謂“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就是政府體制改革滯后。 事實上,制度作為一個內生變量,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沒有各級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優化與轉型,即使經濟總量上去了,也并不代表這一發展模式實現了成功轉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