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建立創新管理流程彌補科技黑洞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0日 20:15 第一財經日報

  袁岳

  最近,從中央到地方大力提倡自主科技創新,這一號召體察了全球經濟分工中決定不同經濟體地位構成高低的核心要素,也抓住了中國本地經濟體的關鍵不足,無疑是正確的判斷。與此相應,中國經濟體如果從此更加重視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制造與創造”并舉的方向轉化,就可同時兼顧提升中國經濟體核心競爭力及消化中國富余勞動力的雙重需要。實
際上,這也不僅僅是中國的聲音,整個崛起中的亞洲都更加重視科技創新的價值,創新也成了2005北京《財富》全球論壇的核心話題之一。

  但是,我們需要看到,在中國科技界存在著嚴重的個人化、小團隊、偏學科的低效率科研方式;存在著唯技術而弱人文的基本特色。中國的大量科技發明與專利技術具有結構性的低轉化率缺陷。不少企業尤其是不少大中型企業在歷史上進行的耗費巨大的技術改造并未挽救其衰敗的命運。大量的科技財政預算在科研管理系統中自我運轉,有表面評價機制而無真正的實效評價。即便在企業層面,大量國內企業的研發部門,只以技術鉆研為己任,而不能體察與預知研發成果的市場前景,如此等等都告訴我們,從宏觀到微觀,科研管理領域存在著某種不易為人察覺的“預算黑洞”。

  首先,我們要警惕“科技總是美好”的偏見,我們很難拒絕一個科學家的大膽的科研創意,我們也很難去苛責沒有實用價值的科技發明,我們對于研發部門創造的美輪美奐而又沒有市場的新產品似乎也不能多說什么。而恰恰是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經常的、廣為熟悉的、低技術領域的資源消耗,不僅容易為我們認知、熟悉,而且會成為資源監控的重點;相反,在科技研發領域,由于更多的人對其產出機制與期待不熟悉、不穩定,并且有不敢苛責科研的心理,因此,對于這方面的花費與消耗容易松懈甚至缺乏起碼的控制機制。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有限的資源可能被使用在大量難以預期收效的非需求驅動與約束型的科研工作上。

  其次,我們要認知科技黑洞是可以管理的。這種管理需要確認這樣一些基本要素:一、需求判定,無論是國家的戰略性需要或者市場的消費需求,都可借助于不同層級的技術工具的可確定性。在我們有限的科研資源下,科研項目應優先或者必須立于有基本明確的需求的領域;二、推動跨學科尤其是跨自然與社會學科的科研工作。重要科研工作的突破需要多學科工具的支持,同時,科研成果的較寬廣的應用價值本身與多學科貢獻投入有直接關系。對于應用性產品而言,邊緣學科與人文類專家的加入,將直接影響到產品成果的市場與社會適用性;三、增加科研經費撥付與使用的獨立機制。在科研工作中,許可與劃撥式財政機制的低效與不廉情形在國內外廣為證實。中國科研經費撥付長期受限于管理系統的自利本位分配與項目管理的低能低效現象。因此,需要積極加強對企業層面的自主科研創新成果的政策支持,尤其需要將政府科研基金使用更為獨立、透明競爭、公開甚至授權化的管理方式加以使用,而受惠對象應包括各類所有制企業、民間科研組織、大學等機構。

  當然,我們也知道科研創新中,有相當部分不可預知的因素,有相當一部分的工作是在摸索中行進,這在具有原創性的科研工作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在歐美,有些專業研究者已經認識到,完全刻板的規劃型的、流程型的、需求導向型的創新管理工作未必見得能夠涵蓋所有領域。正因為在這個意義上,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雷思特和麥克·樸雷在他們的新著《創新:忽略的因素》一書中,強調規劃型創新管理模式和探索型創新管理模式整合的必要性,強調探索型創新工作應該限定在規劃性框架內,而規劃性管理也需要給予探索型創新工作以更大的空間,兩者之間需要有某種合理的平衡。這一點不僅適用于企業的產品創新管理領域,也適用于國家的科技創新管理政策領域。

  不過,相比較而言,歐美的上述呼聲來源于對過度程序化的科技創新管理工作的矯正,而對于中國來說,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建立最低限度的創新管理流程和合理的規劃框架。(作者為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創新管理流程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戛納電影節
2005財富全球論壇
七部門穩定房價新政
俄衛國戰爭勝利紀念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蘇迪曼杯羽球賽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